2020年6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47期(总第346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连线全国政协委员和驻村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中的“教育智慧”
《教育导报》2020年第47期(总第3464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

李凯:我所在的西南石油大学,从2016年开始便向凉山州派驻教职工参与扶贫工作,几年来,学校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人才智力、社会资源“三大优势”,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金阳县,我们的扶贫干部发现,当地有些群众思想封闭、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遗风陋俗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学校向贫困户发放的“脱贫鸡”“致富猪”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不见了。根据当地多为高山和二半山、野猪数量较多以及彝族同胞养殖家畜不喜圈养、擅长放养等特点,学校最终确定了以“借猪还猪,借鸡还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养殖帮扶措施。

学校出资购买猪和鸡,借给每个贫困户1头能繁殖的母猪、20只小母鸡进行养殖,邀请养殖专家对群众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确保养殖成效。同时与村集体及贫困户签订借养三方协议,待租借期满后贫困户将等价小猪和小鸡还给村上,作为村集体经济所有,在养殖过程中如果猪和鸡自然死亡,贫困户不赔偿。这项举措通过“借”的方式,给彝族群众引入了“责任”与“权利”的新观念,极大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仅解决贫困户勤劳致富问题,还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问题。如今,“借猪还猪,借鸡还鸡”政策已在凉山普遍推广。

脱贫攻坚,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要促使大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在三河村,我们继续用“教育智慧”帮助群众突破思想的藩篱,树立勤劳致富的观念。我们坚持身教代替言传,为帮助村民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驻村工作人员自带洗衣粉、水盆、扫把、抹布,轮流到贫困户家中帮助洗衣服、被套、打扫卫生,时间一久,再懒散的村民,脸上也“挂不住”,纷纷加入讲卫生的行列。坚持“小手”拉“大手”,村幼教点的老师们把“五洗”内容改编成儿歌,教小朋友们学会儿歌来熟记“五洗”内容,影响和带动家长。大力推广“里鲁博超市”,开展清洁乡村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行积分制管理,发动群众主动清扫庭院内外垃圾,把垃圾送到附近收购点,通过分类称重换取积分,积分可现场兑换洗洁精、洗衣粉、食盐、大米、面条和学生学习用具等物品。

《教育导报》:李凯书记用生动、翔实的案例讲述了脱贫攻坚中的“教育智慧”,下面请李凯书记与全国政协委员贺盛瑜就驻村扶贫中的困惑做进一步交流。

李凯:贺院长,您好!现在三河村正处在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阶段,我们正在建设大(西门塔尔牛)、中(乌金猪)、小(中华蜜蜂)和一花(油菜花)、一草(光叶紫花苕)、一果(冬桃)为主的农业产业集群,同时保留了三河村寨旧址,规划建设脱贫攻坚博物馆,积极开展村民服务技能培训,想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巩固扶贫成果,实现群众持续脱贫。发展旅游在三河历史上是头一次,请您为我们把把脉、支支招。

贺盛瑜: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多姿多彩、名胜古迹悠久壮丽、民族风俗独特多样、地质地貌奇特奇异,这使得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可塑性。

三河村发展旅游产业,有先天优势。

一是要结合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对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硬件的投入,提高旅游通达性,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这些旅游要素,投资建设特色酒店和民宿等接待设施,提高景区接待服务水平。

二是要统筹规划旅游资源,防止旅游产品同质化。首先,要统筹规划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深度挖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计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增强地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形成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其次,要加大民族地区本地居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增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展示功能。

最后,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推进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观念深入人心。要激发民族地区居民内生动力,引导民族地区居民主动融入乡村旅游建设中,形成政府有规划,产业有布局,基层有行动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