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丨护航成长,家、校、社“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 梁童童

《教育导报》
2020年第106期·家教周刊(总第3523期) 导报三版

因为少了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在成长旅程中面临的挑战更多,战胜挑战的难度也更大:性侵、校园欺凌、家庭暴力、青春期的烦恼、虚无感与意义困惑……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能给予他们怎样的支持?四川省性教育学会会长王进鑫从未成年人性侵害防范的研究思路出发,针对帮助留守儿童克服成长中的种种困难谈了自己的看法。

创造安全、正义的家校社环境

王进鑫认为,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如何识别、应对侵害,应作为常识来普及,这是提升他们防侵害意识和能力的第一步。学校在进行防侵害教育、特别是防性侵教育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引导方式的科学性;二是对男童的教育。

在传授知识时,如果只讲“性侵害”这一个知识点,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对“性”的认识就容易偏颇,不利于塑造科学的性观念,甚至还会影响其今后的亲密关系发展。

并且,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性侵教育不应绕过男孩。一方面,据近年来的调查报告显示,男童受害的比例并不比女童低;另一方面,对孩子进行防性侵、防欺凌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他们成为受害者,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其成为加害者。

针对以上两点,王进鑫提出,防侵害教育的内容应结合教育对象的年龄和具体情况适度地扩大到性教育、生命教育,教育的对象也不应局限于女童,而应该是整个未成年人群体。

除了对其进行教育,培养提升他们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家长、老师及社会都应积极履责,创造一个安全、正义的家校社环境,让孩子远离危险。

此外,学校还应对与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信息排查,同时严格落实《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

给孩子说“不”的勇气

然而,即便对相关知识掌握得再全面,只有当被侵害者有说“不”的勇气、有拒绝的能力时,这些知识才能够发挥作用。有的侵害者是其侵害对象熟悉的长辈,在这种情况下,迫于侵害者的权威,被侵害者可能会选择服从,甚至因为震惊而出现大脑一片空白、不能做出反应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几率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很多时候,他们无法从家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王进鑫认为,家校社三方仍然可以采取一定的行动来为留守儿童的心灵赋能。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父母应尽量避免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或者至少有一方能够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不得已父母双方都要外出务工,那么就应与孩子多多沟通联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学校方面则应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独立意识,让他们以适当的态度去面对师长,在自己的人身安全和权利受到威胁时,能够坚决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此外,当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时,学校要充分承担起帮助亲子连接情感的责任,一方面创造亲子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创造出“第二个家”的氛围。

当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时,就也有了保护自己的能量,即使不幸遭遇侵害,也能及时将其披露出来。

“事实上,我们偏保守的文化传统、性观念,与侵害事件有很大的关系。”在王进鑫看来,学校和社会的舆论,尤其是家长的态度,对受害者的心理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对于性偏保守的文化传统,会让阅历浅、认识不完全的未成年人觉得,被侵害反而成了一件有罪恶感的事,不愿意面对和解决。更甚者,受害儿童的家长对此也采取避讳的态度,认为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这无异于是给孩子的伤口撒盐,让其成为孩子心上去不掉的疤。

无论是性侵还是校园霸凌,对于受害者,家庭、学校、社会的接纳能让他们的心灵创伤早日恢复,走出阴影,有底气和勇气去揭露恶行。因此,父母的立场要明确,学校给家庭和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到位,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创造积极、正直的社会舆论氛围出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