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习、共成长 ,做孩子的“知心人”

记者 胡敏

《教育导报》
2020年第109期·家教周刊(总第3526期) 导报一版

学习如何育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家长的必修课,各中小学举办家长学校,开设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网络上,热门育儿文章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更不用说,越来越多的家长购买家庭教育课程、书籍,期望让自己的教育方式更科学。

然而,家长仍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很多“家教经”,有的灵,有的不灵,学到“一招半式”,面对孩子教育仍然力不从心。家长如何利用课程、讲座、书籍等家庭教育资源,有效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近日,记者对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姚嗣芳进行了专访。

■记者胡敏

姚嗣芳,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都市教育专家,成都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家长看到或听到好方法很激动,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却好像不管用。这时该怎么办?

姚嗣芳: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能反思、能共同进步的家长,才能始终和孩子“同频共振”。方法不能奏效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成长需要时间。养成好习惯需要持之以恒,坚持的时间不够,就不会固化成习惯。通常来说,需要坚持3周左右才能固化成习惯,有些意志薄弱一点的孩子,需要4周以上也很正常。过程中,家长是否持续跟进,是否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是成败关键。

身教大于言传。不仅是教孩子怎么做,还要做给孩子看。比如,教孩子遵守规则,家长就不能闯红灯;教孩子养成不要拖拉的习惯,家长也要管理好时间。

家庭成员观念是否一致。身教不仅是父亲或者母亲的事,而是家庭所有成员,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教育孩子的观念、身教的示范都要保持一致。

家长是否有反思意识。比如,孩子把小朋友的东西拿回来,不要急于上纲上线,而要反思是孩子分不清界限,以为喜欢的东西就可以带回家;还是平时喜欢的小物品从来没满足过,导致他通过这种方式寻求满足。

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孩子,普适的方法如何适应个性化的孩子?

姚嗣芳:还是那句话,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断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理念是共通的,但是教育方法却因孩子的个性而不同。

比如,我们倡导多表扬孩子,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具体实施时各有侧重。对非常内向的孩子,需要用夸大的、持续性的表扬;如果孩子本来就很张扬,甚至高度自负,则要讲究尺度;如果孩子长得又高又帅,不要只关注外表,而要多表扬他努力的态度、好的习惯。

不同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孩子要适当严格,有的孩子要多鼓励,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如何通过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姚嗣芳: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如果家长不学习,不了解孩子内心,一厢情愿地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孩子小时候迫于压力会服从,到了青春期“把你看白了”,什么都不跟你沟通。老师们经常接到高年级家长的求助,“老师,你多管管,孩子不听我的,只听老师的。”老师也很无奈,老师再怎么管也只能管几年,父母要管的是一辈子。家长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威信,不是通过打骂,而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和孩子成为朋友。

怎么了解孩子?单篇文章不能解决问题,公众号不能包治百病,家长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向孩子学习。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童心去思考问题。想想我们小时候,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犯错误,不知道他活得多压抑。

家长经常横向跟老师、其他家长交流。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还有一个妙招,学会使用“分解动作”。对于复杂一点的任务,不要用成年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而是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把任务分解成几个步骤,让孩子容易理解,容易模仿。

最近,《智慧家长》丛书首次发布,您是小学学段的专家组成员,您认为这套书如何帮助家长教育孩子?

姚嗣芳:《智慧家长》丛书由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组织132名成都市锦江教育系统的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历时三年编写而成,共12本,归纳总结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共计143个带有共性的家庭教育问题。

编写丛书时,花了大量时间做调研。一方面,按照家长关注度高的、各学段最棘手的话题,从高到底排列;另一方面,将劳动、体育、心理健康等对孩子全面发展重要,而家长容易忽略的话题补充进去。参编教师有着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并且都是跟孩子沟通的“高手”。

因为是面向广大家长,表述时通俗易懂,按照“提出问题—解析根源—方法指导”的顺序展开,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拆解为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或者小活动,相当于是一个一个的“分解动作”,也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理念。

家庭教育中要坚持一些什么理念,让理念和方法1+1>2?

姚嗣芳:建议家长不要将目标窄化为分数,要培养完整的人。北师大教授褚宏启说,要把孩子当成未来“女婿”“儿媳妇”来培养,就是这个意思。孩子的成长一定是多方面的,他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热爱生活、有学习能力、能发挥个人特质和特长的人。

一方面,要培养身心健康、自食其力,不给社会、父母添麻烦的人。近年来,学生轻生事件低龄化值得警惕,学习成了孩子成就感的唯一来源,学习一旦出了问题孩子就受不了。如果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不会因为某方面遇到挫折,就失去全部信心;另一方面,鼓励孩子迎接挑战,做最好的自己。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挖掘并发挥孩子的潜质。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有的擅长语文,有的擅长数学,有的擅长编程,鼓励他朝着优势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孩子该面对的困难,要让他面对,该吃的苦、该受的累,要让他承受。家长就是背后那个温暖的港湾和坚强的后盾,鼓励孩子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走到他能到达的远方。

链接

小学低段学生发展特点

一般心理品质:(1)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步向有意注意转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通常只能持续15~20分钟。(2)记忆力正处于发展时期。以机械记忆为主。(3)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4)逐步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孩子能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感到自豪,同时,对自己的评价更多依赖于他人。

社会交往品质: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耍,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懂得基本的交往礼仪,有合作意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对于交往中的摩擦有了自己的看法。

学习品质:小学低段孩子喜欢有趣的学习活动,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注意力的稳定性仍有待提升。

小学中段学生发展特点

这一阶段是小学生心理、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学习能力出现第一次分化的时期。

一般心理品质:(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小学中段是孩子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从听从他人的评价逐渐变为发现自身的价值,建立自信。(2)注意力提升。注意力能达到20~30分钟,能胜任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3)记忆目的性增强。由反复背诵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4)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小学中段是小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孩子在不同学科中的思维表现会有差距。

社会交往品质:小学中段的孩子能够初步分辨是非,能够对同伴的学习情况作出粗略的评价。孩子开始根据兴趣、性格等特点自主选择伙伴,但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学习品质:小学中段孩子的自控能力仍然有限,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帮助他们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孩子的学习习惯将很难改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开始具有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

小学高段学生发展特点

一般心理品质:(1)自我意识强烈。开始经历身体的巨大变化,一些孩子将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2)易受干扰。小学高段的孩子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孩子专注的时间也能持续25—35分钟。但注意力易受外界干扰。(3)情绪易冲动。身体激素的变化导致孩子的精力十分旺盛,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孩子处于矛盾和变化的状态之中,情绪反应较大。(4)思维与表达能力提升。如能解答更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更加热爱思考,思考问题更有深度;喜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想象力丰富。

社会交往品质:小学高段的孩子的交往从大群体向小团体发展。孩子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行为表现或个性特征选择朋友,并建立比较稳固的伙伴关系,彼此间分享观点和秘密。异性交往成了小学高段的孩子经常讨论的话题。

学习品质:小学高段的孩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堂上自律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成为孩子思考和行动的主题,孩子愿意为自我更好的发展付出努力。

(根据《智慧家长》丛书整理)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