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奏响教育兴县最强音

■陈黎明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教育导报》
2016年第106期(总第3003期) 导报一版
以“中国死海”而闻名的大英县,近年来狠下功夫办教育,大力投入,使得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速推进。教育,正在成为大英县又一张亮丽名片。

乡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一栋崭新的食堂大楼在乡村田园中,显得格外耀眼。“政府拨付177万元,总计850平方米,马上就要启用了。”站在快收尾的工地旁,大英县古柏小学校长袁杰脸上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年,古柏小学经历了可谓天上地下的变化。除了新修了食堂大楼,每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体育器材、电脑、钢琴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古柏小学校长袁杰说,以前连排球、篮球、乒乓球拍都不全,老师上课是“无米之炊”,娃娃们也没啥兴趣。

古柏小学只是大英教育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英县投入1.25亿元,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县新增学校用地面积106.73亩,新建及改扩建教学及辅助用房6.69万平米,生活用房3.05万平米,改扩建运动场8.83万平米。

在距离古柏小学40分钟车程的通仙小学,“以前连围墙都没有,附近的农民随时牵牛穿过校园。”该校教导处主任周以军说起以前学校的办学条件,用哭笑不得”来形容。

2011年,通仙小学申请到县里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500余万元,建了综合楼、食堂、教师周转房,配齐各种实验设施、图书、体育器材等。“光这3台钢琴就花了3万余元。”细数学校的变化,校长王附林来了劲。

“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就是要以壮士断腕之心优先发展教育。”县长胡铭超坚定地说,在财政经费支出中,大英县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

大英县还率先试点化解部分高中学校历史债务1.23亿元,让学校发展轻装前进。

提升师资保障教育质量

上学期,古柏小学校长袁杰去县里听了一场讲座。“好几天都还在回味,好像整个人被淘洗了一遍。”袁杰说。

原来,这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教授的专题讲座。为了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开阔农村学校教师视野,大英县先后邀请教育专家20余人,成功举办了16期“校长大讲堂”,培训校长825人次,骨干教师与优秀班主任825人次。

有大楼,无良师,教育只能徒有其表。基于这样的意识,大英县挖掘本县资源,在师资培训、交流上狠下功夫。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大英县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师培经费达946.5万元,保证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基本实现全部免费。

通仙小学与县城学校蓬莱小学结对,教师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每学期蓬莱小学骨干教师来送教,上公开课、示范课、做讲座,我们也派教师过去学习。”王附林说,在师资培训上,县里舍得花钱。最近实施的结对帮扶、捆绑考评制,则使县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又迈了一个台阶。

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大英县花大力气缓解教师结构性偏缺难题。古柏小学今年新进了音乐老师伍崇萍,袁杰说:“孩子们乐坏了。”近3年,大英县先后补充教师241名。根据规划,以后每年将招考不少于20名艺体教师,全部安排在农村学校。

让师生幸福乐教、乐学

记者发现,目前最让农村学校校长忧虑的,不是硬件条件和教学水平,而是严重的教师流失。有校长说;“成长起来了就通过多种途径走了,真是让人心痛。”

“但我们学校教师流失率不大。”通仙小学副校长唐丰成自豪地说,学校现有教师41名,年轻教师6名。新进的年轻教师牛媛,去年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到这里。“每个月能领到260元的乡村教师补贴,培训、评职称的机会与县城教师一样,甚至比县城教师机会还多。”牛媛笑着说,乡下自然环境好,在这里教书“安逸”。

从2015年起,大英县向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220—300元不等的乡镇工作补贴,有效地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乡村学校建齐教师周转房,为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幸福生活兜底。

农村教师生活上有了切实保障,真正得益的是大英的农村孩子们。

古柏小学教师刘春兰,经过不厌其烦的10多次家访,硬是把班上的小刚(化名)从辍学的边缘拉回了校园。6年级的小刚父母离异,家里贫困,他成了特殊的留守儿童,出现严重厌学情绪。刘春兰对他嘘寒问暖,帮小刚申请资助,号召班上学生多关心他。“要不是刘老师,我恐怕早已走进社会,后果不敢想。”已初三毕业的小刚,眼中满是感激之情。

近年来,大英县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小刚一样的乡村少年撑起一片蓝天。发放“三儿”(孤儿、残疾儿童和家庭贫困儿童)资助金313万元;全面落实“三免一补”政策,近3年发放贫困家庭住校生生活补助2800万元;为2019名建档立卡幼儿免除保教费20.9万元,确保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