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全域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邱刚田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
2021年第57期(总第3585期) 导报三版
编者按

教学评一致性,是一种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包括三部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课堂评价,这三者要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体现出一致性。

“从关注分数排名转向关注全面育人,教学研究逐渐从关注教材教法转向关注课程建设。”进入新课改深水区,成都市双流区在持续20年全员培训的基础上,以课题“区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为载体,着眼“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养”,全域、全员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开启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未来。

“这里给大家看几个数字:1、7、42、250、5000……”5月20日,在双流永安中学举行的“区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成果展示暨省级课题开题论证会上,永安中学教师刘梦琪的发言深深吸引了数百名参会者。

刘梦琪所说的“1”是指自己的自学自研,“7”是学校7个课题组成员,“42”是课题联动高中一组的成员,“250”指学校各教研组的老师们。“5000,我们全区的老师都在研究‘教学评一致性’,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我们都是战友!”

这组数字生动概括了双流区全域、全员推进“区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的特点。在当天举行的课题阶段成果展示上,总课题组展示了各子课题围绕“学期(学年)课程纲要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分解及学习目标叙写”“基于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作业)设计”“大单元(大任务)及学历案设计”“课堂教学评一致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评价”6大研究项目,申报并获奖的39项研究阶段成果。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台州学院教授王少非,四川省教科院副院长曾宁波等专家及相关学科研培员、教师观摩了成果展示,并进行了省级课题的开题论证。

数据说话,消除理念和实践“两张皮”现象

通过近年来大量的研培活动、集体视导、专项视导等,我们发现,全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还普遍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未能与新的教学理念共舞。

教师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把握不够精准。首先就是课标与教学“两张皮”。据调查统计:90%以上的教师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教科书和教参上的内容,能较为清楚地理解课标的教师全区占比不足20%。其次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准确。75%以上的教师教学更多着眼于显性目标的达成,忽视隐形目标的存在,偶尔还会出现目标不明的课堂。最后,目标导向教学落实不够。仅约54%以上的教师能够在大多数时间,帮助学生上课开始时就清楚每堂课你要学什么。约42%的学生在上课开始时不清楚、慢慢才清楚或有时清楚每堂课你要学什么。

另外,课堂还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整合不够深入,教学方式改进不够深刻,教学评价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教学评价设计不准确”“教学评不一致”。据调查统计: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较重,不能完成、盲目做完或勉强能完成占45 .2%。50%以上的教师认为“只要我教了,学生就应该学了”;31%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但学生没学会”。48%的教师认为主要体现在“学与评不一致,学生学了,但不知道学生学会没有”。

很多教师凭借经验习惯进行教学,在经验模式中,教师在教学当中的思考是非理性的,不精准的,低效的,课程改革就是突破经验习惯进行教学的不良习惯。教学评一致性就是解决教学中不精准低效的问题。

在完成《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区域开展的调查报告》后,双流区教科院希望通过研究找到区域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建构新的课堂教学实践样态、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构建体系,聚力推进区域课题研究

将“区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作为深化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构建课程、课堂、课题一体化的区域课改体系,成为此次教学改革的抓手。

为保障课题研究有效推进,在区域层面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机制——“行政统筹、专家引领、全域推动、联组联动、学校行动”。通过课题,把行政、专家、教师、教研联组和学校的力量捆绑在一起,聚力研究,合力发展。

实践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调查表明,46%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教学评一致”知识;约70%的教师迫切期待“正确叙写学习目标”“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设计”“教学评一致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一致的课堂评价”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为此,区教科院组织全区中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和课程与教学处主任、区名教师工作室导师及学员、“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种子教师培训对象、区教科院全体研培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双流区先后组织100余人赴华东师大“课程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之外,进行多次“教学评一致性”子课题组的集中培训;利用“瞿上讲堂”讲堂,邀请华东师大朱伟强教授、崔允漷教授、周文叶博士、四川师大李松林教授等进行专题培训和现场指导,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转变教师观念,推动教学改进。

在区教科院的指导下,各学校组织教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在永安中学,教师精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科院整理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学习资料》等,要求先学习再研究;教师每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叙写并整理单元学习目标及课时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尝试设计完整的教学过程,编制学历案,通过设计完成的教学过程来引导课堂教学,修改并完善研究成果;每学期每位教师完成一篇与“教学评一致性”相关的课程论文,提升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认知水平。

6大项目,拓展为72个子课题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课题组将研究内容分为6大项目:学期(学年)课程纲要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分解及学习目标叙写,基于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作业)设计,大单元(大任务)及学历案设计,课堂“教学评一致”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评价。

在总课题之下,全区共立项了72个子课题,涵盖了区内所有的中小学校。区教科院成立总课题组,并按研究类型组建了14个研究联组,每个联组确定一所牵头学校,以联组方式推动研究工作,联组覆盖高中、职中、初中和小学全学段。研究的主体从个体到团队,课题联组形成了一个研究共同体,研究的形式、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成果得到极大丰富,增加了研究的厚度,有利于促进课题联组的共研、共享、共成长。

各学校选择研究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如双流艺体中学、双中万科学校、成都电子信息学校、协和实验小学全面推进学历案教学,红石小学、黄龙溪学校开展评价任务研究。

区教科院总课题在每月末汇总子课题下月研究活动安排,在教科院网站公开,促进子课题组提前谋划和有序安排。各课题组指定联系人(各科教研员)参加课题联组活动并指导研究。每月底,各课题组总结、提炼成果,形成简报,提供给各联组、各学校、各学科交流学习,促进整体研究水平提升。

全区教师不同程度进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研究中。特别是275名第八届骨干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研究种子教师)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总结反思,深度参与课题研究。其中,体育、美术、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初步形成了一些成果。部分学校在“六大研究项目”选择超过一个研究项目,从学科学期课程纲要编写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解、学习目标的规范叙写、学科单元教学设计、“学历案”编制,再到尝试“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等,为全区深化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样本。

(邱刚田系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双流永安中学语文老师徐维凤正在上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新授课模型示范课(刘宇昂摄)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