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做智慧家长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 何玉明

《教育导报》
2021年第91期(总第3619期) 导报二版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施“双减”政策,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

“双减”政策透露了哪些信号?“双减”如何落地?如何让“减负”与“增效”并行?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本期开始,我们推出“聚焦‘双减’落地——大家谈”栏目,一起来听听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学生对“双减”的看法和体会。

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近年来,一些家长对教育的焦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甚至沦为作业的机器;家长们盲目跟风校外培训,破坏了教育公平,引发了教育内卷,也扼杀了孩子的创新力。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与国的竞争最终是科技的竞争、创新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人的方向入手进行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正式出台“双减”政策。

我们要培养的孩子应该是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孩子,是可以担起民族复兴担子的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双减”政策,顺应教育的变革。

信赖学校教育,做从容家长

“双减”背景下,家长要清楚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获得了脱离“剧场效应”的充分条件,获得了精神焦虑和经济压力双减的友好局面。

而“双减”的目标在哪里呢?在于减负,在于构建学生终身发展的良性通道。“双减”背景下,家长要厘清教育的同盟者是学校而不是培训机构,我们要信赖学校教育,切实落实减负要求,关注并认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和策略,与学校形成减负共识,跟上学校的步伐,和学校更好地链接。要支持学校的各项活动,配合并积极推动学校针对孩子的发展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要求管理孩子,在学校教育的帮助下,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遵循教育规律,做理性家长

教育的本质是把灯点亮。教育的规律是遵循人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功近利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出现厌学、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说明教育已经出现了问题;如果家长发现自己为孩子的成长而焦虑,看不到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孩子的未来,那是家长的心态出现了问题。

“双减”背景下,家长要高质量地陪伴孩子,通过和孩子和谐相处,让孩子体会到安全,通过积极的鼓励,让孩子实现自我认同,通过培养探索精神,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用无条件的爱点燃孩子笑迎人生的勇气和希望。

打造健康人生,做智慧家长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和情绪积极的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学习类培训并不与孩子的学业成绩直接挂钩,而仅有好成绩的孩子未必快乐。因此,“双减”和我们的终极目标并不相悖,反而会促进目标的顺利达成。

“双减”之后,孩子的课余时间如何支配直接关系这一目标能否落地。就学习而言,课余让学有余力的孩子自己进行学科类的拓展或基于兴趣的深度探索,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孩子通过错题归纳进行查漏补缺,都是培养学生自律性的重要途经。此外,家长还要让孩子远离网络和游戏,通过亲子运动和竞技比赛培养孩子学会锻炼、通过健康的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学会玩耍、通过适当的劳动培养孩子学会生活,让孩子在运动中克服困难、在玩耍中学会合作、在劳动中走向自信。当孩子有一项拿手的艺体技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有一颗不怕受伤的快乐心灵,成为身心健康的孩子,就一定能成就幸福美好的人生。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