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里,关于“自我”的证明

■杨雪梅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00期(总第3628期) 导报三版

当从班主任老师发的一小段教室生活视频里费力地找到依依时,我的内心满满的都是费解和不敢置信:女儿长得瘦瘦小小,个头很明显在班级里属于“低等”行列,为什么座位会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呢?

“你快找找老师吧,前面那几个孩子明显比依依高大半个头呢,依依坐在那里肯定看不到黑板呀!”家人都很是着急,不停地催促着我。“等孩子回来问问看吧,再说前几天她都是在适应小学生活,还没开始上课呢!”以一颗母亲的心去审视一切,说不急是假的,但我更坚信,任何一个老师都不可能做这种看起来明显不合理的安排。

“依依,妈妈今天看到你在教室里读书的状态了,真是十足的小学生范儿。”不想太唐突,我先就着她的兴奋劲儿陪着她聊了一会儿再开口:“哎,你的座位为什么排得那么靠后呢?”“因为我高呀,老师说了,我高就得坐后面!”她一脸的笃定。“原来是这样呀!”虽然深感这话里大有问题,我也不敢贸然探问。小孩的脆弱小心思,还是顺着来、捧着来比较稳妥一些。

“哥哥,多吃一点蔬菜才能长成大高个,你看我。”边说着,依依边往嘴里夹了些青菜。多么明显,她对于长高这一问题今天非常关注。只是,到底发生了什么还需要我慢慢去寻解。

“杨老师,闺女的语文书今天喝水时不小心弄湿了,明天记得带来我给换一本。”女儿的班主任老师给我留言。真诚地表达了内心的谢意后,我们顺便也交流了些其他话题,自然也包括我这两天一直关心的座位问题。

“班上还没有正式安排座位,孩子们第一天入校时,怕大家感受到小学校园生活的拘束而不适应,我就让孩子们先自主选座位。没想到依依会坐到那里,刚开学又太忙乱,我还没有注意到。……”许是怕我多心,班主任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着。

“你有没有给过孩子们‘矮个坐前面’或‘高个往后排’之类的提示?”我猜测着,小心地探问着。“嗯,好像是随口提醒了一个男孩‘你长得高,去后面找个座位。”我笑了,顺便把家里人都关注的、我自己也分外好奇的关于依依座位问题的故事讲给了她听。

“依依其实就是想证明她自己挺高的,对吧?原来孩子的小心思竟然是如此的不简单呢。”班主任老师恍然大悟,继而又好一番感慨:“其实,当老师的人和孩子们说话还真是得思虑周全,随口而出的一个词,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可能是某种行为的导向。”

真的,一个刚入校门的小不点,懵懂的意识里尚无法在自己和他人之间进行某种差别的比较,但她对那些肯定的、认可的、正向的词语却能分外敏感地捕捉。就像依依,“高”和“矮”两个词之间,对她来说自然是“高”要好得多。于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老师和家长还茫然无知的状态下,她已经主动坐到了“高人”的位置。

老师也好,父母也罢,如果不能够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如果不善于蹲下身子用儿童的视角去解读问题,那么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家校之间,都难免误会重重,将近在咫尺的心滞塞得犹如万水千山般曲折。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证明的过程。有时候,成人眼中的不合常规,或许正是成长中的那个小生命努力地在证明自己。唯有读懂,才能更好地关照一段拔节时光。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