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明年一月起施行——

“家事”亦“国事” 带娃有依据

■记者 梁童童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06期(总第3634期) 导报三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家庭教育居首。然而近年来,“问题儿童”折射出中国家庭教育中的诸多漏洞,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之一。

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新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也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为何家庭教育需要立法?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家长如何平衡工作和带娃?为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联合四川广播电视台妇女儿童频道,通过品牌栏目《金熊猫说教育》,策划了最新一期访谈主题“你是合格的家长吗?”《教育导报·家教周刊》特约专家、国家心理咨询师胡东海,家庭教育规划和青少年生涯规划研究者陈筱之,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王广学受邀作客演播间,深入探讨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相关话题。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

压实家长育人“主体责任”

在家庭教育中,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家庭负责实施,学校、政府和社会负责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公安、司法机关必要时进行干预。可以说,《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全面、准确、科学地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实施逻辑。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以后,众多家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法律的施行让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能各司其职,给孩子更好、更全面的教育;有的家长则认为,这又是一项“义务劳动”,家长不仅得在工作岗位上拼搏,回家了还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拼搏,这给家长增加了更多负担。

针对家长们的困惑,陈筱之认为,这次立法,首先,解决了家庭教育地位的问题,我们要把家庭教育放在法律高度去认识。其次,也对家庭教育里监护人的职责作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告诉监护人怎样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再次,明确了责任,从省级到县级以及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各机构对家庭教育都有责任,要给予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认为立法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家庭教育的地位问题,使家庭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从‘家事’变成‘国事’。”陈筱之说。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孩子的学习,还要帮助孩子塑造良好品格,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培养生活能力、提高生活技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胡东海说。

我们整个社会要避免对孩子进行单一评价,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和教育方式,让孩子能够从容面对升学、社会、人生这三次大考。“在家庭教育中,健全的人格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教育促进法》让社会各方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进而帮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王广学说。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有其重要意义。值此全党、全国人民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之际,站在“两个一百年”的时间交汇点和战略新起点上,国家把教育事业放在了新的、更重要的历史定位。

谨防“陪而不伴”

高质量的陪伴不只是朝夕相对

《2020儿童观察报告》调研结果显示:有48 .4%的家长不能每天挤出固定时间陪伴孩子。就平均陪伴时长而言,工作日近七成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为1—3小时,节假日超过四成的家长则选择3—6小时的“补偿性陪伴”。

家庭教育的立法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曾给出做好父母的6个特点,分别是陪伴、榜样、发现、尊重、支持、成长。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陪伴。但就陪伴而言,很多家长要么是陪伴时间过少,要么是“陪而不伴”。

陪伴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家庭教育中,这是最基础的心理支撑。“父母在场的力量很重要,陪伴孩子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缺少陪伴的孩子通常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例如:焦虑、缺少规则感、丧失自信心、情绪不稳定等,进而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等情况出现。”胡东海说。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叫做“恒河猴实验”。1959年,科学家哈洛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和关注的陪伴”,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

在这个实验当中,哈洛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放在了一个有奶水、由铁丝做的铁猴旁边。而在小猴旁边,有一个温暖柔软的布猴。他发现,小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会到冰冷的“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时候,它都和“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当小猴们受到威胁时,它们也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也就是说,“绒布母猴”会给小猴更多的安全感。

到了最后,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单独由“铁丝母猴”抚养长大的小猴,性格极其孤僻。这一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爱存在的重要因素就是陪伴。

那么,怎样才算是高质量的陪伴呢?王广学认为,最好的陪伴就是言传身教,在高质量的陪伴中,用安全感滋养孩子。王广学说,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除了花费一定的时间之外,还应该俯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在陪伴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接受“沟而不通”,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尊重。

平衡工作和养育

最重要的是做好取舍

“双减”政策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常态,并逐渐走向科学化,同时也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孩子,选择工作,还是全职带娃?成为越来越多职场父母不可回避的烦恼。那么,工作和带娃之间,究竟该如何平衡呢?

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中,也许给了我们答案,它告诉我们要给所有的事进行排序,分清先后主次,让工作和生活能够有一定的边界和规划。

很多家长为此感到焦虑。胡东海表示,父母们无需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做一个60分的父母足矣,对自己要求太高,反而会把这种焦虑转到孩子的身上。

在孩子关键的成长期,父母稳定的、高质量的陪伴,是形成安全感和建立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将来也能有效地缓冲孩子青春期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所以,父母们也不要因为工作而忽略了陪伴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会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王广学表示。

陈筱之则通过自己教育孩子的亲身经历,给予广大家长建议:

第一,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即便再忙,家长也要带孩子去逛一逛图书馆,给孩子创造阅读的空间和氛围,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第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孩子平等交流。家长可以将自己的困惑说给孩子听,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决定权。

第三,开展财商教育。家长要给孩子在家中当“掌柜”的机会,比如,让孩子支配日常开销,作出生活规划,从而学会理财、整合家庭资源。

第四,重视孩子的体育、艺术教育。身心素质、艺术素养对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创新思维等品质培养作用无限。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逛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文化场馆,拓宽孩子的眼界。

第五,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与生活能力,教孩子有序、科学地安排家庭生活环境,培养手脑并用、自理、自立的孩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优秀的孩子,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合力托举,《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意味着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努力,更意味着,家庭、学校、社会要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共同为孩子营造和谐向上的成长环境。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