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于是,“作业问题”再度引起热议。作业怎么减,教师怎么做?针对“双减”落地、如何进行作业设计,本报特组织一组文章进行讨论。
事实上,“作业问题”由来已久,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未能根本解决呢?个中原因,恐怕值得深思。要真正治理“作业问题”,不能只靠发文件就能凑效的,要不然“作业问题”早就消除了。当下“作业问题”呈现了哪些症状呢?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作业多,不是一般多,而是多如牛毛。谁布置的?任课教师,家长,课外培训机构,三者兼而有之。
先来看,老师为什么要布置那么多作业呢?因为老师们深深地知道教育教学要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之效,提高考试成绩,最好的战术不是校本教研,不是教学研究,而是“题海战术”,“用时间+汗水,日光+灯光”,甚至也顾不得“分层布置作业”,只得搞“一刀切”。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校本教研,还是教学研究,甚至是“分层布置作业”,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琢磨学情、研究内容、分析个体,根据本班学生、某部分学生、某个学生,“因材施教”,这个过程漫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教师即便付出了很多心血,可能效果不明显,甚至没什么效果。有的中小学并不重视校本教研,理由倒也“直白”:学生最终要考同一张试卷,提高成绩就得搞“题海战术”,“一刀切”多布置作业;搞作业创新,如果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枉费功夫,还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即便学校教师布置作业很少,但是有的家长并不买账,会埋怨,会质疑:怎么这么少的作业,甚至自己再给孩子加点作业。有位教师布置作业有自己的章法,突出知识重难点,精挑细选作业少,但是家长并不认同,认为孩子反正多练习,多做作业,才能保证好成绩。这绝非个别现象。此外,有的家长自己没有多少精力管理孩子的功课,于是花钱把孩子送进各大补习班,无疑会增加很多作业。
上述种种是作业多的原因,最终指向还是当下的评价体制使然。2月24日,“光明时评”刊发了《管理好学生作业,要先保障好教师教学自主权》一文指出:“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和教师教育教学。”这是学校和教师必须直面的现实。
我们必须承认学习有差异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有的孩子由于多种原因成为了学习困难户,对于“一刀切”的作业显然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有的教师也会因人而异,降低作业难度,减少作业数量,但是这类同学可能还是无法在学校内完成。那么,到了放学时间,还得放他们回家,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家庭生活,自然作业还得在家继续做。如果家长不管不问,第二天该生的作业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事实上,这类同学大多是家庭教育跟不上,甚至正常的家庭生活缺失,造成心灵和思想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了学习,难道家长没有责任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下学校非教育教学事情太多,像网上调侃学校教师“表哥表嫂”很多,不少行政事务性工作挤占了教师本该用来备课、研讨、改作业、辅导的时间。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各种非教育教学任务,因为上述工作信息在发布时会附加一句“这是……任务,涉及学校考核和教师切身利益,请大家务必重视,认真完成”。教师承担沉重的非教学任务,大量挤占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时间和心力,这恐怕也是推动家长做校外辅导员的重要原因。
应该承认,注重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当然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无疑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切合学生现实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也是当下很多一线教师非常认可的。正如前面“光明时评”的文章指出:“当前,在不少地方以行政部门而非专业同行主导的办学和教师评价,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自然将教师导向围绕考试分数来展开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还愿意花费许多精力去做一件短期内看不到成效的事呢?我们一边在心底鄙视题海战术,因为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一边却又身不由己带着学生一起跳入作业的汪洋大海,因为可以让我们靠近那个“风向标”,在现实中获得想要的东西。
前文作者认为要切实治理“作业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把教育教学事务交给教师,减少行政力量对教学事务的干扰,减轻教师身上的非教学工作压力和负担,让教师能遵循教育规律,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
一些时候,教育问题看起来是教育的问题,其实不然。“教育本身的问题在于屈从于社会的各种压力,教育被扭曲了,被异化了,没有自己的‘人格’了。”顾明远先生的话,是不是应该让我们醒一醒了呢?
(作者单位:屏山县锦屏镇富荣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