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童童
“我觉得家长的‘声音’不要太大,就像一根拐杖一样,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就好了。”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张女士对于家长这个角色的看法。
在张女士看来,内驱力的培养,是伴随孩子的成长一起增长的。无论是做作业、看书、发展兴趣爱好,当孩子明确了一件事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发自心底地想要去做的时候,就是内驱力涌动的时候;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支持。
支持什么?“当孩子想尝试的时候,鼓励他去;当孩子迷茫的时候,帮他分析‘选项’;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安慰他,抱抱他……不包办,放手让他去就是了。”张女士说。
越多尝试,越多经历;越多经历,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认知就越丰富。
张女士的女儿丫丫,今年刚升入初中。小学时期,她是大家公认的“演艺”小达人,唱歌、跳舞、主持无所不能。从四年级开始,她的周末就排得满满的:周五晚上完成作业,周六学习英语、唱歌、跳舞,周天上下午全部用来学习语文,晚上还有语言表演。
报这么多兴趣班,丫丫说,也会有累、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但是想到要唱更多的英文歌、跳更好看的舞、去更大的舞台上表演,咬咬牙,就克服了。在她的内心世界里燃烧着一团火焰,去克服各种外界的困难,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拖延。
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时候,丫丫还做过一个痛苦的决定:暂停从幼儿园就开始的画画课。三年级时,丫丫终于为自己唱歌跳舞的爱好报了班,开始有体系、有方法地学习,但矛盾就产生了:这么多兴趣班,还要兼顾难度加大的学习,必须有取舍。
看丫丫这么纠结,妈妈就出马了。妈妈陪着丫丫,一一分析这些爱好,最喜欢哪个?现在放弃了会怎么样?以后还能不能继续学?最终,因为唱歌、跳舞、语言表演这些算是互通的,能互相促进,丫丫忍痛放弃了跟它们关联不大的画画。
同时,为了“保护”这些爱好,丫丫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掉以轻心。遇到问题就及时向老师请教,不把问题带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作业做好,该巩固的巩固,该预习的预习,总之,最大效率地利用时间。
一次次地尝试、坚持,让丫丫学会的不只是怎样唱歌、跳舞,更让她认识了自己,学会怎样分析、取舍、调整,怎样通过一次次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适时地提供建议,然后为他们鼓掌就好了。”在张女士看来,保护孩子的爱好,就是保护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也是保护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内驱力是每个孩子生来就有的,只需要用一些热爱来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