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话“双减”——

做好“加减法” 解好“成长题”

■记者 周睿 梁童童/文 刘磊/图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2期(总第3640期) 导报三版

放下焦虑,给心理压力做“减法”

做好生涯规划:不负当下,方能走向最好的未来

“双减”之后,尽管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为孩子的成长做了很多有效的“加法”,但很多家长在孩子的规划方面还是感到有些迷茫。

“孩子不努力、不补习,考不上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这是最近与刘立频交流的初中家长几乎都在担心的问题。

在文波看来,家长们的这种焦虑,还是因为对教育政策、教育生态的不够了解,“我们初中,包括许多小学家长的焦虑,都可以概括为‘四七九’焦虑。”

在很多成都家长的眼中,只有“四七九”(成都市石室中学、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才是“好”学校,上了“四七九”,考“双一流”大学才有了保障。文波指出,这是家长们认识上的误区。

文波有着丰富的从教经历,曾在树德中学工作21年,在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担任了3年校长,现又在电子科大附中·成都华西中学担任了3年校长。“30年时间、3个学校的经历,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我们的家长,每一所学校的老师都非常好,孩子在这些学校,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到了食堂以后,会忽然忘记自己要吃饭。于是,他的班主任每天都会帮他把饭打好,在他的座位上陪他吃饭,三年如一日。电子科大附中·成都华西中学老师杨文,总是用自己洪亮的声音、丰富的肢体动作,带领学生充满激情地早读,轻松地背完课文。文波觉得这是“最美早读”。

“优秀的老师,并不只‘四七九’才有。”文波说,“大多数老师为了学生的成长,都是倾尽全力地付出。不管是哪一所高中,我们的孩子都一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文波还提到,从明年开始,成都市内的所有高中都会有相当幅度的扩招,对各个初中的指标到校比例也会有相当幅度的增长。这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选择面的扩大,更有希望读到自己心仪的高中了。

此外,文波还谈到了自己对职业学校的认识。近两年的走访,成都市内的职校生给文波留下了阳光、健康的好印象,学生的就业率也很高。“所以,我们要相信现在的教育质量,无论是普高还是职高,都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为一名初一学生家长,周琪对孩子未来规划的态度是:“不可规划”。这里的“不可规划”,并不是说不去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而是说在社会如此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盯着一个具体的目标、机械地去“训练”孩子是不可取、也不可实现的。

“作为家长,我认为面对10年、20年后不可预知的未来,给孩子最好的生涯规划就是去培养孩子多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多元的变化。”周琪说。

现场,周琪分享了女儿的故事。从小,女儿就特别喜欢跳舞,就算是之前没有听过、没有学过的曲子,一听到音乐,她就能跟着节奏跳起来——“好像身体就是知道该怎么去跳。”

上周六,女儿做完了作业,突然对周琪说:“妈妈,我想跳支舞”。跳舞,已经成了女儿的情绪出口,是她最喜欢的休息方式。

周琪说,女儿个子很小,以后从事专业舞蹈相关行业的机会其实很渺茫。“但我们还是选择支持她,因为她跳舞的时候是那么地投入、自信,整个人都在发光。”

而能让周琪和丈夫如此坚定地支持女儿,正是因为“双减”。

尽管上了初中,周琪的女儿仍然坚持每周花3个小时的时间跳拉丁舞。“3个小时的时间,要是用在学科补习上,能做多少道题,学多少个知识点啊!”周琪感慨,“如果没有‘双减’,现在女儿的同学们个个都在校外补习,我还能这样坚定吗?我不太敢肯定。”

有一定的“留白”时间,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去接触更大的世界,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宝贵的。这段空出来的时间,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知道自己是“谁”,要成为“谁”;知道自己在哪里,未来要去哪里……需要在了解自己与社会的过程中,把自己在校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涯发展联系起来,视野才能更开阔,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不再依赖家长和老师来帮你作决定,孩子要学会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周琪说,“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把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去成长、去发现。”

学会接纳:每一个孩子都最完美,也最普通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在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联动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我们有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以前“望子成龙”的期望,变成了当代家长们“鸡娃”的热情,加上此前教育被逐利的资本裹挟,“考高分——读好学校——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为众多家庭教育的过程与终极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只盯着那个最终的目标,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情感需求、精神成长,造成孩子厌学、退学,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双减”之后,我们有了更多时间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文波认为,学习这件事,既是快乐的,也是辛苦的。一周的学习结束,孩子会感到疲惫,难免会积累一些不良情绪。而家庭,是消除这种疲惫和不良情绪最好的地方,对成人是这样,对孩子更是如此。

如果经过5天的学习,孩子们还要继续去培训班,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逐渐增长,长此以往,可能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一定要把周末玩耍的时间还给孩子。”文波倡议,“让孩子在亲情中、在运动中、在阅读中、在玩耍中、在独处中,去慢慢找回好心情。这样度过一个周末之后,星期一才会‘满血复活’。”

文波分享了今年国庆期间,他所看到的一个“美丽的背影”。那是一个晴朗的夜晚,文波突发奇想,想去楼顶转转。上到天台,竟然发现那里静静地伫立着一个背影——一个架着天文望远镜的男孩。

原来,这个男孩热爱星空,国庆7天,只要天气允许,他就在楼顶观察土星、土星卫星,记录土卫四的星空图。“我被这个孩子仰望星空的背影深深地打动了。”文波说,“君子慎独,这个孩子在独处,但陪伴他的是整个星空。”

人的精神成长靠阅读,人的意志品质靠体育锻炼,人的全面发展靠艺术熏陶、人文滋养,人的创新精神靠独自相处,独自探索,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还时间给孩子,让孩子与自然对话、与星空对话、与名著对话、与家长对话、与博物馆对话、与小动物对话,孩子就会健康、快乐、高质量成长。

对于那些担忧没有了周末培训班,自己无法教好孩子的家长,文波建议,可以先学习最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不懂就要学,不能‘等靠要’,现在‘家事’已经变成‘国事’,家长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我们希望孩子不要‘躺平’,那我们自己更不能‘躺平’。终身学习的理念必须深入人心。”

在赖晗梅看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是有边界的,各自的分工也相对明确。

拿《说文解字》中的“教”和“育”来说,“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拿着手杖教另一个人,这其实就是学校的主要功能:让孩子学知识、学方法、建构思维。而“育”,是一个头朝下的婴儿,就是一个孩子出生到长大的过程。所以,家庭的功能更多的是养育,是教孩子品德、灵魂、温暖、行为。

“我们的家庭,应该成为任何时候都能为孩子注满能量的一个场所。”赖晗梅认为,有的孩子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大多数原因都在家庭。“所以,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方面,家长应该负起责任。”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什么?赖晗梅总结了四点:安全感、归属感、愉悦感、支持感。这“四感”建立起来后,孩子就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嘴角始终有微笑,因为他的内心有来自家的温暖和力量。

家长要做的关键的一点,就是接纳孩子,相信“他就是我最完美的孩子,同时,他也是一个最普通的孩子”。学会倾听、共情,不去做孩子的人生导师,而是成为他的护航者,给予他安全感、归属感、愉悦感、支持感。“当有了这四感后,孩子在学校、在社会上才能大胆地去尝试,不害怕犯错,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赖晗梅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