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双减”不减之辩证关系

纪大海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2期(总第3640期) 导报四版

“双减”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在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如何在“双减”过程中达成“量”减“质”不减、实现高质量发展呢?

首先,应当澄清对“双减”的理性认识。

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应当是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即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匹配协调地发展。然而在现实中,青少年沉重的学习压力几乎全部来自考试科目的学业压力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包括作业压力、各种补习压力以及家庭压力。在过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除智育以外的其他“四育”,形成“五育”中智育一育独秀的畸形发展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畸形发展不仅会引发学生的成长疾病,而且对他们的智育发展也是有害无益的。用“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学习方式和“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去施教,只能培养一些“会走路的两脚书橱”和“领有博士执照的傻瓜”。我们应当明白这样一条规律:压力越大、精神越紧张,人的智力越低下。长此以往,智育何来品质?教育何来高质量?

其次,应当厘清“双减”中的几种关系。

——“减”与“加”的关系。减轻过多过重的学业压力和各种强化训练压力,让学生空出更多的精力来发展其他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加学生依据兴趣爱好来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减压”决不是否认努力与刻苦,而是平衡发展。唯有这样一“减”一“增”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少”与“多”的关系。减少作业量和训练量,增多思考、质疑、讨论和探索的机会与活动,增多社会实践活动,增多身心锻炼活动,让“五育”真正匹配起来,实现“五育”同振,“五育”共哺。教育再不能让德体美劳“四育”成为智力“一育”的“陪衬”了。

——“降”与“升”的关系。作业量要降下来,反复练习的次数要压缩下来,培训补习要控下来,而学习质量却要不降反升,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教育质量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如何实现课堂精讲精练、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科学设计作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知识理解力等,教师只要处理好了这些问题,学习质量是可以实现不降反升的。

——“窄”与“宽”的关系。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和时间用于规定的书本知识学习和训练,无力涉猎更宽更广领域的知识,但是要知道,书本知识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知识结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不仅需要课堂知识,也需要社会知识、生活知识,以及教科书之外的其他书本知识;不仅需要间接知识,也需要直接知识;不仅需要接受现成知识,也需要探究创新知识。局限于考试科目的知识学习必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畸形发展,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

——“死”与“活”的关系。当下教学的问题是“死”的东西多,“活”的东西少:死记硬背的多,理解的少;套路式学习的多,灵活学习的少;记问知识多,疑问知识少;线性思维训练多,批判性思维训练少;书面作业多,实践作业少等等。如此教学,对于教师而言,“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对于学生而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何来教育质量?无疑,要让教学“活”起来就必须从作业和训练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给予它们自由伸展的时空。这才是教育的未来。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四川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纪大海)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