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找到“会读书”的乐趣

李宏龙 许道儒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5期(总第3643期) 导报二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双减”之后,学生的作业量减少,课余时间相对增加,合理利用这部分时间实施亲子共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丰富孩子的文化知识,增长见识,还能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有效促进“双减”的落实。当然,亲子共读要达到好的效果,家长还需要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

顺应个性,给孩子自主选择权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权,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亲子共读活动中,在选择阅读书目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给孩子自主选择所读书籍的权利,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当然,家长也要在幕后当好孩子的择书参谋,给孩子一些参考和建议,也要为孩子所选书籍把关,看一看内容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去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不仅能从孩子选择书目上观察到孩子的阅读爱好偏向,便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也能让孩子懂得珍惜书籍,学会自主参与生活。

在阅读方式上,家长要根据孩子的阅读兴趣,营造和谐的阅读空间。如果孩子爱涂涂画画,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边读一边批注,鼓励孩子记录下阅读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孩子爱猜想,则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变成书中的主人公,猜猜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当孩子的选择权得到适当的尊重,孩子才会成为真正的自己。

顺应共情,亲子阅读要有互动交流

在亲子共读过程中,家长是阅读的引导者,目的是让孩子实现从兴趣阅读到学习阅读,从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最终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亲子共读的重点不是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而是要有分享与交流、问答与讨论的互动阅读。

比如,让孩子将阅读时批注的想法和观点与家长分享;也可以是家长提出问题,孩子回答,或者孩子提出问题考考家长;可以是孩子复述故事,也可以是孩子分享读后感,还可以是亲子一起发挥想象续编故事;阅读完一本书后,举办家庭读书分享会,家庭成员分角色演一演故事等交流互动都是很好的方式。不管是哪种互动形式,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都需要家长与孩子相互理解,彼此转换角色,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家长要以欣赏和支持的态度,珍视孩子的独特感受,增强孩子阅读的信心,达成亲子共读的最优效果。

顺应发展,亲子阅读要有激励机制

为了让孩子有持续的阅读兴趣,亲子共读也需要对孩子进行激励。“言人之善,泽于膏沐”,家长要学会使用语言评价鼓励孩子,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低龄的孩子因专注度不够,家长还可以用活动的方式给孩子激励。比如,给孩子定下阅读目标,完成目标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一项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采用榜样激励和成果激励的方式。比如,阅读后,家长可以认真撰写读书心得,与孩子分享,为孩子做好榜样示范。也可以将孩子写得较好的读书感悟寄给报刊杂志,如果孩子的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更能让他们找到会读书、会表达的乐趣。

激励孩子阅读还可用“阅读存折”“学分银行”等形式。但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激励,都要符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满足孩子的心灵需求。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