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小切口的大变革

——成都市高新区校长、名师论坛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郭路路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6期(总第3644期) 导报三版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双减”之下,如何让该“减”的“减”,该“增”的“增”?如何有效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12月16-17日,成都市高新区举办了首届“校长思想荟·名师风格萃”研讨活动,探讨“提质增效全面发展”新路。在“校长思想荟”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作报告,高新区13位校长作了主题分享,为“双减”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提供了权威解读和实践借鉴。

权威解读

“双减”正在重塑基础教育新格局

“‘双减’是发力于小切口的大变革。”成都市高新区教育文化和卫生健康局局长彭涌在发言中说。张志勇则认为,“双减”改革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入手,深入、系统、广泛地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是用两个“小切口”撬动基础教育变革的“大文章”。在主题报告《“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大变革》中,他从宏观政策角度出发,为参会校长阐释了“双减”改革的战略目标,“双减”改革正在重塑基础教育新格局,以及在此背景下如何统筹学校教育大变革。

张志勇认为,“双减”改革有四个方向的战略目标:第一,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改革开放以来,普及义务教育始终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基点,基础教育改革的主线是为了推动教育公平。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及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市场力量开始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尤其是其主导的校外培训体系,冲击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基石。不能把“良心的事业”让位于逐利的事业,“双减”打击学科类校外培训,要求学校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消解了家长对校外培训的市场需求。第二,让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的教育生活。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虽高,但焦虑感也居高不下,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双减”就是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支出。第三,克服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第四,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把教育当成一项长链条、长效的工程,而不仅仅着眼于从超负荷的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上要成绩。

张志勇分析,“双减”正在从六个方面重塑基础教育新格局——

“双减”凝聚育人共识新格局,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走出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育的误区。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升学观。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来追求升学。

“双减”重塑公益教育新格局。通过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优质课后服务,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减少广大家长对校外教育的市场需求。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正在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促进校外教育回归公益属性,从而形成公办教育、民办教育、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提供公益教育服务的新格局。

“双减”建构教育公平新格局。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学生负担过重、家长教育焦虑居高不下的原因。而《意见》一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另一方面,要求“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可以说,“双减”改革正在从“做蛋糕”和“分蛋糕”两个方面,促进教育公平新格局的形成。

“双减”重塑教育体系新格局。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被考试束缚住了,上课、作业、补习、考试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的共同任务。在这种教育生态之下,学校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开展的所有改革,几乎都被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超前教育”“补习教育”所吞噬,形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教育困局。“双减”改革从家庭作业和校外培训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正在重构优化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协同改革,形成学校教育以学科教育为主、校外教育以实践为主、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新格局,建构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各归其位、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双减”重构学校教育新体系。“双减”改革促使我国基础教育围绕质量变革形成了三个倒逼机制:一是节假日不允许补课,学校不能再把提高考试升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补课上;二是控制学生作业量。学生作业大部分在校内完成,教师不能再把提高学业质量的希望寄托在题海战术上;三是课后教育回归学校,家长不能再把校外补课作为升学竞争的重要法宝。由此,作业改革带动课堂教学改革,课后服务改革带动学校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服务意识,增强课程供给能力。而引进校外教育机构提供课后服务的尝试,正在推动公共教育与校外教育供给关系的调整,学校与校外教育、家庭教有形成的开放育人、协同育人局面,必将大力释放学校教育的办学活力。

“双减”重构教育治理新格局。教育治理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必须提高政府对教育的治理效能,必须坚持多元合作共治。“双减”的实施必须尊重学校办学,调动教师变革积极性,尊重学生受教育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尊重家长的家庭教育自主权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合法权利,调动他们与学校协同配合的积极性。

“双减”背景下,如何统筹学校教育变革?张志勇认为,课堂教学与作业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改革、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变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变革、评价考试与管理改革要统筹推进。其中,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关系处理中,要让校外教育回归公共服务体系,“双减”政策规范了教育培训市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家庭的不合理、焦虑性培训需求。但同时,我们要不断扩大公益性优质校外教育服务供给,让社区、博物馆、青少年宫、文化资源单位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本着公益性原则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从供给侧为“双减”助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