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双减” 强化特色 提质增效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6期(总第3644期) 导报三版

如果说“双减”是发力于“小切口”的大变革,那么学校就是这场变革的发力端。“双减”实施4个多月以来,成都市高新区聚焦“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提质”“高质量课堂建设行动”“作业设计的研究与管理”“学科质量的评价与管理”“课后服务的质量保障”“教科研的支撑与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等学校内涵发展要素持续发力,探索“提质增效全面发展”新路。在校长论坛上,13位来自高新区中小学校长介绍了各自学校在“双减”背景下的实践探索。

◆重构课程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校长雷春认为,“双减”不仅仅只是减负,而是整个教育生态重塑的切口,而课程的重构是这个切口中的重要一环。课程构建上,省教科院附小追求“开放”,使课程超越书本局限,努力对国家课程的广泛含义和运用范围进行内容重构;追求“深度”,使课程超越基本技能,深到思维、深到情感、深到审美、深到想象;追求“融合”,使课程超越学科界限,课程呈现“网状结构”,课时融合、要素融合、学科融合、五育融合;追求“本位”,使素养贯通学段设置,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为一个时间单位,就本学科在不同阶段对孩子的培养目标继续梳理,构建贯通的、一体的育人模式。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学校的特色“和融课程”为基础,校长于建介绍了学校提质增效的课程实施方式。持续优化课堂模式,基础性课程采用“打单员设计”的高阶思维教学策略,拓展型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策略,综合性课程采用体验式教学策略;采用必修+选修的课程形式,将校本课程编排进课表;课后服务体制升级,出了“5+2+2”的课后服务模式,周末两天还会开展周末学生管理课程。

◆优化作业

尚阳小学提出了“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监测的温度计”的作业愿景,系统设计作业体系,探寻大单元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路径,探索基于主题研究的跨学科作业构建,探究回归生活体验的七彩假期作业。

大源学校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是当堂做、当堂评的一页小题单,重在知识巩固和提高,研究型作业则是通过学科大主题的方式整合知识点,设置具体的任务或真实的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探究能力、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

◆提升课堂质量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把浪费减下来,质量提上去。学校最大的浪费在课堂,常态课堂上的浪费减不下来,育人质量就很难提上去。”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杨斌说。因此,金苹果锦城一中把高质量常态课堂建设作为实施“双减”的关键路径。

锦城一中提出了“全息课堂”的理念,“全”在目标的整体设计,关注人的整体发展,把不利于素养发展的减下来,关注每位学生,在精准定位中减掉过度大一统的消耗,整体布局学科知识,跨学科设计,把学科间的重复减下来,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全”在内容的高效整合,结构化解决“类问题”,减掉机械重复训练,运用复合性情境,减掉盲目变换情境的时间,有效整合不同课型;“全”在校园时空的整体建构,多种形式相互配合,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设计,不同课程相互补充,在家校社的共识中增效,以此建立起“减”和“增”的和谐关系。

◆变革评价方式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实行小班化教育21年,“双减”背景下,学校继续深化小班化教育改革,变革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发展。校长文莉表示,评价对学生发展起助力导航作用。银都小学探索把学生评价体系转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体系,由此建立起了学生的“七彩评价”体系,分为基础、拓展和创新三个模块,由学生、班级自主组合,通过学生和教师合作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表演等更灵活的展现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全面和谐而个性化的发展。

益州小学秉承“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个成功的学生”理念,以“五育孕五会五会育达人”为指引,构建了“五会十星”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五会”包含会做人、会学习、会生存、会分享、会创造,“十星”则涵盖体育、自理、文明、感恩、阅读、学习、艺术、公益、劳动、创意,还有学校独具特色的财经素养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李慧娟老师带来示范课例《“读书”综合学习活动》(图片由学校提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