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 健康生活——

中考体育改革“增分不增负”

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8期(总第3646期) 导报一版

近年来,中小学学生群体中“小眼镜”和“小胖墩”越来越多,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

对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部相继发布文件明确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向,提升体育在学生成绩中的比重。

体育改革如何体现“增分不增负”?“双减”背景下,政策出台有何重要意义?体育中考改革过程中,能否有效解决应试化和形式主义问题?为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联合四川广播电视台妇女儿童频道,通过品牌栏目《金熊猫说教育》,策划了最新一期访谈主题“中考体育增分,你每天跑几圈?”,《教育导报·家教周刊》特约专家、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谭步军,家长代表刘丹受邀做客演播间,深入探讨“体育中考改革”的相关话题。

记者 张文博

北京出台体育改革方案

实现“增分不增负”

日前,《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发布,明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总分由过去的30分提高到70分,同时,现场考试新增乒乓球、武术、游泳等14个项目,总分70分中,体育过程性考核占40分,现场考核占30分。

据悉,北京市中考体育改革增加了考试分数和考试次数,把集中考试的压力分摊到了整个义务教育段,减轻了学生在应付考试方面的压力和负担。另外,考核项目扩大到22项,项目多样,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于学生的主观需要和特殊需求,更加满足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参与考试。同时,增加健康基础知识的考试,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观,科学认识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

“这样做不是给孩子增加负担,而是为孩子减轻负担,更加重视体育的过程性考核。”谭步军表示,体育考试分数增加,一方面体

现出国家对于体育的重视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迫切性;另一方面,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合理,丰富选择,兼顾差异,不仅评价学生的临场表现,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体现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性。

作为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刘丹也十分认可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前孩子花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很少,现在,孩子除了平时在校的锻炼时间,还专门去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篮球,既丰富了课余生活,也增强了体能,为以后的中考打好了基础。”刘丹说。

谭步军认为,中考体育增分增项是积极响应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措施。根据时代的发展,我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要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建设体育强国;要改变一些国民身体素质较弱、持续下降的现状,建设健康强国;而考试只是一种手段,通过中考这一“指挥棒”来引领学生、家长、社会对健康的重视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以体育人、融通互育

我省积极探索体育中考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我省也在积极进行体育中考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谭步军介绍,早在2020年,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就立项了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四川省体育中考改革研究》,全省有37个市县教科部门、中小学校作为子课题和试点单位在进行研究。成都市也早在三年前就对体育中考做了改革,增加了从初一到初三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中考成绩,增加了三大球进入考试内容;攀枝花市体育中考分数提高到了100分,绵阳市、南充市、德阳市等市(州)也都将中考体育分为必考、选择性必考和自选项目三个类别,较充分地进行了改革。通过调研,这种形式和效果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成都市等地区的中小学也在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方面尝试了许多做法。比如,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等区县实施了“每天一节体育课”;四川省教科院附属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积极探索“家庭体育作业”新思路,以“计划式”“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课后体育锻炼习惯。此外,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在向全员参与、高效实施、体育为本、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改革,一改枯燥乏味的跑操和自编操,与体育课程、体育竞赛、民族文化、传统体育相融合进行,倡导师生一起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健康。

这些改革措施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刘丹表示,增强体育锻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体育锻炼不仅让孩子的身高持续增长,预防孩子出现近视,同时也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

各地根据具体情况都有规定的体考项目,这些项目是如何确定的呢?谭步军介绍,中考体育项目的选择是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以及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来进行分类选择,既考察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考察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在项目的选择和分值的确定上,各地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以及地域差异,在内容选择和评价方案上有所不同,各有特点,各有优劣。

体育考试无需开小灶

紧盯分数不如培养运动习惯

随着体育考试的分值增大,随之催生了众多体育培训机构,那么,为拿高分让孩子参加体育培训班有必要吗?整个社会又该以何种心态来应对体育改革?

“家长没必要给孩子报体育培训班,分值提升也不等于难度加大。”谭步军表示,按照我省关于体育考试的相关要求,学生只要在校内上好体育课,认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拿高分并不是什么难事。

面对体育培训行业热度走高,实际质量却参差不齐的现状,刘丹也道出了众多家长心中的担忧:“现在的很多体育培训机构打出了‘满分中考体育’的噱头,如果孩子没考满分就会全额退费,这确实会让很多家长心动,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焦虑。”

“运动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必须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家长急于见效,培训班可能会迎合家长心理让孩子运动过量,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对体育的兴趣,更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谭步军指出某些家长急于求成的误区,“有一些体育培训班甚至不具备相关资质,培训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场地器材也不足,还容易造成孩子的意外损伤。”比起紧盯分数,他更建议家长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参与到与孩子共同锻炼的过程中去,以此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家长们应该顺应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教育规律、体育规律等自然规律适时进行体育培训。就算到了发展专项运动能力的年龄,也要结合孩子身心特点,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切忌盲目跟风,不要走向另一个体育补习的极端。”谭步军说,在体育的育人作用上,家长需要和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达成共识。

整个社会都应该树立起“快乐体育,健康生活”的教育理念,社会有了体育氛围、家庭有了体育爱好,孩子从小就会爱上体育锻炼。而现在面临全国各地的中考体育改革趋势,也绝不能止于分值的提高,真正实现学、考、用有效贯通,让孩子爱上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收获运动的愉悦才是最重要的。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