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管理”显成效 让睡眠“贫困户”脱贫

孔德淇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8期(总第3646期) 导报一版

夜里十一点后才能睡觉,六点多就要起床,作业都写不完,普遍睡眠不足,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生的日常素描。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一组调查数据,“五项管理”政策实施以来,全国98 .7%的学校建立了睡眠状况监测制度,秋季学期有76 .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较2020年底提升了36%,保障中小学生的充足睡眠时间,扭转了睡眠不足日益严重的趋势。(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业竞争,很多孩子成了睡眠不足的“贫困户”,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今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确保所有中小学校全覆盖。

“五项管理”看似互不相干,实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严控作业总量和使用电子设备时长,才能为宝贵睡眠腾出时间;而作业、手机以及体质管理的成色,直接决定睡眠质量。应该说,“五项管理”让这些长期以来个别管、各自管、随性管的问题变成了普遍管、统一管、科学管,保证学生充足睡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肯定。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重申了“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的“睡眠令”,可谓切中肯綮。但帮助“睡眠”贫困户脱贫不是“霸王硬上床”的指标性考核能解决的,得精准挖出睡不了、睡不好的“穷根”。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背后,有作业过多的显性原因,也有过度使用手机、缺乏体育锻炼等隐性原因。“五项管理”目标明确、综合施策,从手机、作业、读物、体质等不同的小切口,把教育部对中小学生睡眠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孩子从现实中直接得益。

做好学生睡眠管理,也涉及有无将健康成长置于首位的观念问题。“五项管理”以理念为先导,强调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唯成绩和升学率的教育质量观和强迫孩子成龙成凤的教育理念,促使学校和家长高度重视和关注学生的“睡眠权”,在睡眠管理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保障中小学生睡眠,确保有关要求落地生花、结出硕果,还需要切切实实将“五项管理”纳入教育质量评价范畴,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内容。

目前,全国98 .7%的学校已建立起睡眠状况监测制度,严格规范作息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家校合作保证学生睡眠时间,经常性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建立监督体系。而用好这些监测机制和举措,及时发现整改问题,有利答好孩子睡足觉这一关乎未来公民身体素质的问卷,让“睡眠”贫困户起到实实在在的脱贫“疗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