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青少年法治教育常态化

■何勇海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期(总第3653期) 导报三版

教育部近日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下简称《规划》),对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提出具体要求,比如“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等。

早在2016年7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要覆盖各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基本法律常识;高中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一再出台,意味着法治思想入脑入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障青少年法治教育常态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的大事。笔者认为:

首先,防止上面重视、下面轻视。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历年来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相关文件下发过多次。然而到了执行层面,一些学校仍盯着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充其量偶尔抓一抓道德教育,对法治教育则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致使青少年法治教育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要保障重要举措落地,要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目标,就要对学校法治教育情况予以动态监控,将法治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工作、校长工作考核,甚至有必要“一票否决”。

其次,要防止空洞说教,不接地气。学校从思想上重视法治教育后,还应追求法治教育成效。不少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基本局限于张贴宣传标语、举办专题讲座,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文、概念,如此刻板单一,难有良好效果。教育部如今提出,要结合安全、禁毒、国防、防灾减灾救灾以及防范学生欺凌、网络诈骗、人身侵害和人口拐卖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范围;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寻找与青少年成长特点相适应的法治教育方式,如组织模拟游戏、模拟法庭,播放法治教育影视片,开展小手拉大手法律咨询活动等,至关重要。

最后,要防止一边教育,一边抵消。常言道,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在言传之后更要充分发挥身教的示范作用。大人在学校或家庭对孩子言之谆谆,要如何如何遵纪守法,平时更要给孩子做好遵纪守法的榜样,比如不侵犯他人隐私、遵守交通法规、不体罚孩子,等等。当大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无疑是在毁坏自己的教育成果。大人知行不一,如何培育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法治信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是德育的理想境界。让青少年崇尚法治,最需要的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