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美育结“硕果”

■本报记者 梁童童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期(总第3653期) 导报一版

将陶土放在拉胚机上,用手小心地按压,让陶土紧紧附着在机器上;随后,用大拇指在土团中央按下去,同时让机器转动起来,看着一个陶碗初具形状……这是记者日前在德阳什邡市禾丰小学采访时,看见学生做陶艺的场景。

“最喜欢每周二和周五下午,因为有陶艺社团活动!”学生高依曼兴奋地说。在乐陶工作坊内,她和同学开始尽情地进行陶艺创作。尽管手上、胳膊上,还有脸和衣服有不少“泥巴”,孩子们却一个比一个投入。

在禾丰小学,普遍被认为是乡村教育短板的美育却结出“硕果”:师生原创的陶艺作品连续三年在北京文博会展出;学校还曾为什邡市科协制作定制奖杯,为什邡市博物馆、什邡市家风馆、全国三十多家雪茄博物馆创作陶艺展品。

这些令人自豪的成绩,源于学校老师一直以来的“制陶梦”。

禾丰镇历来有制作陶器的传统。禾丰小学的几位教师,从小在祖辈那里耳濡目染,掌握了一些制陶工艺,一直盼望着能再续儿时的“制陶梦”。

2010年左右,乘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的“东风”,这几位老师主动请缨在学校开设陶艺课。对此,学校大力支持,建成了陶艺室,着手开发陶艺课程。

场地和课程有了,师资从哪里来?作为一所乡村学校,禾丰小学无法高薪聘请专业教师到校任教。于是,2010年暑期,学校信息技术老师王昌华、语文教师孔静、科学教师陈勇、美术教师杨静几位陶艺爱好者,在学校安排下前往彭州龙窑,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学习制陶工艺,初步掌握了专业的制陶技术。

此后,几位老师多次前往邛崃、大邑,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北京宋庄等地,学习陶艺文化、制陶技术,同时不断实践、总结经验,不仅熟练掌握了泥土采集、练泥、揉泥、塑型、上色、上釉、烧制等技艺,也提升了陶艺文化修养,将本土文化和学科知识巧妙融入陶艺创作中。

如今,陶艺成了禾丰小学的精品社团课程,学校配有三间陶艺室,均配备了电窑、气窑,以及炼泥机、拉坯机等设备。

教师开发课程、课程促使教师成长的这种模式,被运用到了其他社团建设中。

现在的禾丰小学,有茶艺、书法、舞蹈、根雕、油画、古筝、古琴等21个拥有独立活动场地的社团,并且每个社团的教师,都是学校学科教师。

“我们的教师学成后,不比外聘教师的水平低,还比外聘教师更懂孩子、更懂教育。”谈起学校社团的建设历程,禾丰小学校长李书很是自豪。

教师在提升艺术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学校英语教师郭先蓉,也是茶艺社团教师,拥有国家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在做好英语教学之外,她精心学习茶艺,开发茶艺课程,参与编写茶艺校本教材。“茶文化的浸润让我自己心态更平和了,对待学生也更有耐心。”郭先蓉说。

在李书看来,教师们通过开发艺术课程,学习艺术技艺、文化带来的成果,不仅推动了学校的社团建设,更宝贵的是对教师认知、思维、境界的提升,让美育文化真正浸润了校园。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