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教师如何更好潜心育人?

■本报记者 葛仁鑫

《教育导报》
2022年第9期(总第3657期) 导报一版

“双减”,是2021年的热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学生负担明显减轻的同时,教师群体也迎来了更大挑战。如何让相对“增负”的教师更好地潜心育人?在今年省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相关建议,呼吁要关爱教师,解决“双减”后老师工作压力增大的问题。

“首先要明白‘双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省政协委员、成都天府中学校长陈东永看来,减负只是一种方式,最后指向的仍是教学和育人质量的提升,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为教师提供专心教学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

针对过多的文件、检查、会议让教师疲于应对的问题,陈东永在提案中建议通过精简文件、统筹相关会议、整合评估考核内容等方式,让教师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

除了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外,如何调动教师参与“双减”的积极性?也是不少代表和委员思考的问题。

““双减”工作实施以来,由于很多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课余时间被占,自身学习培训的时间也相对减少,甚至无暇顾及家庭。”省人大代表、内江市第六中学校长唐昭强说,这种情况下,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落实好‘双减’工作,必须在课后延时服务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教师的权益保障上下功夫。”省政协委员、马尔康市第四小学校长三郎斯基也认为,教师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中坚力量,其权益必须首先得到保障。

她建议,重点就教师课后延时服务权益保障进行调研,形成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在收费标准、分配原则,以及一些关爱教师队伍的制度上都做到责任明确,规范实施。

省政协委员、内江市政协副主席段辉国也在提案中呼吁关心关爱教师,他建议,可以进一步畅通“双减”工作教师反映问题渠道,让教师的心声与诉求有处可留,同时要不定期、分学段、有针对性地以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集中征集参与课后托管教师的意见建议,对收集汇总的信息全面深入分析,逐一讨论解决。

此外,“双减”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也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省政协委员、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安平说,“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高校,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让培养的师范生符合时代特征,主动适应这种新要求。”他在提案中呼吁修订完善师范院校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师范生的教育理念,改进师范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青少年综合发展的需求。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