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少年筑牢“心”防线

■本报记者 葛仁鑫

《教育导报》
2022年第9期(总第3657期) 导报一版

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委员认真研读大会报告。张聪摄

“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和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课题、广泛开展学生心理筛查、加强亲子关系辅导……”省政协委员、德昌中学教师赵友明就在自己的提案中,列出十条关于心理健康的建议。在民族地区教学一线深耕多年的他,意识到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性。

“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十分匮乏。”赵友明以凉山州德昌县为例说,德昌全县28所学校、5万多名学生,只有8位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软件和硬件资源设施的匮乏、科学有效检测手段的缺失以及对心理问题的忽视等等,这些都让学生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近年来,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增多,抑郁和焦虑问题呈逐年多发趋势。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群体存在障碍性心理症状的比例大概为9%,并有超过93%的中小学生希望改善和提升自身心理发展。

目前,四川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力度,但精神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黄艺竹看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单靠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得到显著改善,“比如有些学生是因为长期缺失家庭的温暖与关怀,有些学生是因为没有及时得到专业的干预和治疗,这就突显了多方协动的重要性。”

为此,黄艺竹建议,形成多方合作联动机制,建设多元干预队伍,建立多元调处平台,共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民建四川省委也在今年的提案中关注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提案中呼吁研究制定“四川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并促进其立法,通过法律形式保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该提案建议在四川省内所有中小学校与心理咨询和社会服务机构推进上述条例,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统一领导本行政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并建立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转介制度和中小学心理教师督导制度,同时加快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转型,完善家校社协同发展机制。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