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波:将阅读的种子吹向远方

■本报记者何文鑫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1期(总第3659期) 导报四版

陈晓波经常和学生一起读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晓波     何文鑫 摄

“晓语读书会”新年活动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1年学期教学结束,乐山市柏杨小学的陈晓波和14位老师便立马投入新年读书会的组织开展中,分享过去一年读过的好书与自己的阅读所得。读书会上,这群老师在信笺上写下2022年的读书寄语,同时开盲盒选书籍,把这场新年读书会做得颇具仪式感。

2016年,柏杨小学“晓语工作室”成立,致力于儿童阅读和语文教育研究。在领衔人陈晓波的推动下,师生一起读书、定期分享,“晓语读书会”逐渐成型。

读了这几年,有的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找准了发音的节奏,让焦急的父母惊喜;有的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信,发现自己的潜力;有的教师觉得阅读让自己找到“真正的自我”,开展教学反思,找到提升专业能力的路径;有的教师被点燃了“作家梦”,开始创作童话作品。……

学校阅读的氛围渐渐浓厚起来。

“晓语读书会”

读书的渴望,来自陈晓波自身真实的需求。

从乡村学校转到城区教书后,她明显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上示范课时,别人评价,说要注重儿童视角。”陈晓波懵了,“啥是儿童视角?”去外校听课,她觉得自己也有点稀里糊涂,知道人家上课上得好,但就是不知道好在哪里。

于是,陈晓波开始大量看书。由易到难,先抱着汪曾祺、曹文轩等作家的文学作品看,积累到一定阅读量后,她开始买专业书看,比如整本书阅读方法类的书籍。“到了某个时候,就觉得不一样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陈晓波说,那之后,文学类、科普类、专业类书籍来者不拒,往往觉得一套书中某一本好,就找来全套翻阅。

做课例时,她往往要参考好几种书,思考、发现“怎么教”,还加入了区里和乐山市的名师工作室,学习同行的阅读经验。

如何让更多教师参与其中?陈晓波想到了成立工作室,推广阅读。2016年,“晓语工作室”有了12位老师。陈晓波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带动大家往深处走,比如儿童绘本,大家围绕主题读书,再一起分享和讨论。同时,每学期大家选定一本书,深入阅读与做笔记,期末时再开读书会。

在书店、在水吧,一群老师聚在一起,品茶闲聊,定期开展精神聚餐。

每逢世界读书日,老师们收集大家读书的收获,与全校师生、家长分享;学期末,给大家颁发“点灯人”奖状;新学期开学,老师们分享假期读书所得,同时还要给学生推荐书。以“晓语读书会”为中心,读书的氛围在校园内一层层荡开。

学生的读书会则是一周一次,以低中高段循环的方式进行。老师带着学生围坐在一起,介绍最近读过的书,或一起读。低段以讲故事、表演等为主,重在乐趣;中段以作家系列或主题为主,和孩子聊书;高段以交流、讲坛为主,学生就某部作品或者主题、作家、历史等做讲述和评价。

阅读也不拘于固定的形式。平常,陈晓波自己在班上坚持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工作室的其他老师也会在自己班上读书给孩子们听,带领班级开展读书活动;有时,针对阶段性教学难题,老师们一起找资料阅读,一起磨课。

“读多了,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不一样”

陈晓波长于农村,有5个兄弟姐妹,父母为了孩子上学已经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况且,乡间也没有什么图书资源,因此,陈晓波幼时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成长过程中,从读书到工作,她也没有形成主动阅读的意识,直到被工作和生活困住。

在大量阅读中,陈晓波慢慢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

“读多了,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不一样,对人性人情都多一分理解。”陈晓波说。尤其是当了副校长后,她觉得正是读书让自己豁达,懂得包容,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老师也多有相似经历和阅读体验。

不少老师上示范课、参加赛课时,在评价环节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事后首先想到的是要去读什么书。读完《园丁与木匠》,几位年轻教师反观自己,思考何为好的教育。教师刘叶霜审视当下的“鸡娃”模式,觉得老师和家长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园丁与木匠有机结合。教师高倩倩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用进化的视角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得出的证据告诉世人,给孩子们一个花园,他们就能百花齐放,但对他们施以斧凿,则会把他们变成器具。

体育老师强勇军也来找陈晓波交流阅读,让她大吃一惊,“‘糙汉子’原来这般细腻。”强勇军告诉她,工作后总觉得脑袋空空,是阅读让他感到生命的充实和教育的美好。

有人质疑,每学期或寒暑假让大家都读一本书,可能会有老师把书带回去塑封都没拆,是不是浪费资源?陈晓波不这样看,因为每个人的视角和个性不一,阅读所得就不同。

“有人在读,有人在分享,就会将种子带向远方。”她说。

去年9月,陈晓波到峨边县勒乌乡中心小学挂职,帮助当地教师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学校年轻教师多,成长欲望强。陈晓波就鼓励他们多阅读,在挂职的3个月内,每月与老师们共读一本书,同时鼓励教师带着学生读。她经常把柏杨小学微信公众号上关于阅读的推送转给结对教师,还为当地学校示范整本书阅读课课例。

挂职时间不长,陈晓波希望以阅读为突破口,为勒乌乡中心小学留下持续生长的种子。在她的推动下,柏杨小学组织学生捐出看过的几千册图书,送给勒乌乡的同龄人。

“读书就是厚积薄发”

不少乐山其他学校的老师好奇,平时教学、生活琐事或课堂学习已经够累了,柏杨小学的师生哪来的时间和精力持续阅读?

陈晓波认为,一群人在一起读,共同营造了一种阅读的氛围。并且,阅读不是工作额外的负重,教师能在读书中懂得尊重教育规律,并付诸于实践,教学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学生受教师、家长阅读的影响,跟着看书,他们的言谈举止“气质都不一样”,一枚枚读书、演讲、征文的奖牌也随之而来。

6年间,柏杨小学的阅读空间一直在向外延伸。“晓语读书会”的老师们带着学生创办校报《小柏杨》,后来还与乐山市广电报合作出版。每年读书节,全校举办“跳蚤书市”活动,让书在校内“漂流”。

“读书就是厚积薄发。”陈晓波说,读的时候并不觉得,但自己备课或者讲座时需要,脑中就会蹦出一些看过的东西。

这种积累体现在所有读书人身上。

女儿读初中时,陈晓波就给她当朗读者,女儿由起初的不习惯到慢慢迷上妈妈的声音,母女之间交流也多了。班上的学生也是,陈晓波经常给学生推荐书、朗读书,时间长了,有些篇目她自己都忘了,但变化却如春风潜入夜。好多初中学生返校时都说,中学老师推荐的书,不少是他们在小学就看过的。

曾有一个学生的妈妈总是抱怨孩子拖沓和懒散。在一次聊天中,她得知陈晓波给女儿读书的做法后,就开始天天坚持陪孩子阅读,一起晨诵,并通过微信给陈晓波打卡。家校携手,一年下来,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妈妈也不再焦虑了。

另一个学生,一年级学拼音时,老发不出“ zhi/chi/shi”,陈晓波就鼓励家长让孩子天天坚持大声朗读。某天很早,孩子妈妈就给陈晓波打电话。

“晓波老师,晓波老师……快看娃娃的视频,他终于能念对发音了。”

挂了电话,陈晓波推开窗户,一阵舒畅的晨风向她吹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