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难忘课堂” 与学生美好相遇

■许大成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4期(总第3662期) 导报三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总书记的讲话言简义丰,言近旨远,指明了在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思政课应提升教育的品位和质量,不断满足学生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求,积极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难忘课堂。但当下一些思政课堂还存在只有知识信息的灌输,没有思想信仰的感召;教学过程缺乏生机活力,学生抬头率不高;教师为考试而教学,学生为考试而记忆等倾向,致使思政课教学丧失感染力和影响力。那么,怎样让思政课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终身铭记的难忘课堂呢?

一、从教育主体看,难忘课堂以人格感召为精神底色,是学生行有示范的课堂

教育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尤其是思政课,在学生眼里,教师不仅“吐辞为经”,而且“举足为法”,教师在行为中“隐含”的思想政治倾向比口头上“宣讲”更能深刻影响学生,这些隐性教育总是在不同程度地增强或消减显性教育的效果。一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中,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改革开放在自己心目中的伟大,让学生对改革开放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有了感性认识,而教师在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改革开放的政治认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见,教师提高思想修养,自觉修心修为,教学中自觉融注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表达坚定的信仰态度,有助于把思想教育落实为一种行为规范,转化为一种人格感召。同时,教师积极挖掘自身独特的优势,让自己和学生成为课堂有血有肉的人,用自己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学生的心灵,可以更好地彰显难忘课堂人格感召的精神底色,让学生在行有示范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持久力量。

二、从教育过程看,难忘课堂以鲜活灵动为教学样态,是学生真心喜爱的课堂

难忘课堂的构建不能走捷径,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教育学素养,熟悉、热爱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和学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停留在教学流程的机械推进上,才能在预设的框架内灵动地生成,增强教学的敏感性、针对性和亲和力,让思政课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信仰课”和“灵魂课”。

一位教师在教学“空想社会主义为何空想”时,要求学生分组讲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故事。但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会讲他们的故事。”全班学生大笑。这位教师没有生气,亲切询问其中的原因。这名学生说:“圣西门他们有着感人的情怀,为什么那么幼稚呢?”这位老师听出了同学的“话中话”,意识到这名学生进入了深度思考。这种“干扰”反而生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宝贵契机。于是,他调整了原来的教学预设,把学生的困惑有机地编织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幼稚”,固然与其主观因素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通过引用恩格斯的话引导学生分析和感悟:“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面对教学的“中断”,这名教师凭借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素养,“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困惑与沉默”,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脉学生的真情实感,有的放矢地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因此,只有对学科内容有足够了解,有扎实的专业素养,生活在学生中,看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困惑点,才能在教学中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使课堂呈现出鲜活灵动、撼人心魄的教学样态,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难忘课堂。

三、从教育成效看,难忘课堂以引领成长为价值旨归,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课堂

难忘课堂需要教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克服过度的功利化倾向,开发与创生课程,让书本知识成为打动学生心灵,引领学生一生的成长指南。“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从内容看,距离学生较远,要让这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转化。笔者针对学生在赏析孟德斯鸠名言时提出的疑问:对权力进行监督是“必须的”吗?围绕这一议题,教学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1)激疑与思考:哪种情况下闯红灯的人会增多:监控摄像头正常,监控摄像头毁坏?假如你捡到50元钱,哪种情况下更倾向于交给班主任:一个人看到,和其他同学一起看到?(2)体验与探究:观看视频,“回忆熟悉官员的中学时代”。引导学生质疑:这些官员在中学时代也曾优秀,但为何后来又堕落成为腐败分子了呢?(3)反思与讨论:假如你是监督者,你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成为官员,成为被监督者,你应该怎么办?(4)升华与认同:思考“为难你的人是否是‘敌人’?”让学生超越挫折,升华思想。

由此可见,难忘课堂的建设,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消除“知”“识”疏离,追求“知”“识”融合,自觉用素养生成的方式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让知识包蕴的对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显现”和“绽放”出来。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主体和主导的统一,做到主体有作为,主导有方向。尤其是教师在课尾的一段话,言简意赅,寓意深邃,收获了“豹尾”的力量,创生了“点睛”的神韵,它以美启真,以哲启思,转知成识,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人格,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指引。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你把学校教授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记了以后,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就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难忘课堂的构建,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忘记”和“铭记”、“眼前”和“长远”的关系,让学生相遇美好的教育,更多获得“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因此,需要教师有使命自觉,不断修炼和提升自我,立志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需要教师以生为本,积极回应和引领学生成长的深层渴望,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需要学科育人的价值坚守,弃浮躁,守初心,回归教育常识,实现“教”“育”融通,不断创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美好。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