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一变再变,为何孩子总是“三分钟热度”?

■龙悦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8期(总第3666期) 导报三版

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说着自己要在某个领域做出成绩,可隔没几个星期目标又变了,而一直换目标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各方面偏落后,渐渐地也变成别人眼中“只会说大话”的人。而这样的情形越久,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定性,孩子自己也会着急起来。

“三分钟热度”可能是目标设定太高

如果孩子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没办法坚持,家长常常认为可能是孩子定性不够,但其实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也会造成“三分钟热度”的现象,那就是过于渴望成功。有些孩子太过执著于“成功”,总想要证明给别人看,这个别人可能是父母、老师、同学。他们以为,自己成功了,就可以令所有人刮目相看。但内心最期待的,其实是过往忽略他的人能喜爱他、亲近他、认同他。他们确信,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只能通过成功。因此,这些孩子常常把目标定得过高。

那么,如何才能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不会失败的状态呢?那就是意识到快要失败时,就赶快说:“我对这个没兴趣了”,然后赶紧转移目标。频繁变换目标,始于孩子非常想一举扭转他人的印象,所以他对自己的目标都设定得超乎寻常的高。因为目标设得太高,容易在刚开始投入努力时,就发现自己的现状与目标落差太大,很快也很容易感到挫败、沮丧,接着就是找理由、换目标,再次重复循环。

这样的孩子还总是喜欢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比如,在孩子定下过高的目标时,家长规劝他:“不要那么好高鹜远,先定一个自己做得到的目标。”孩子就会认为,“你就是不相信我、不支持我!”其实这里,家长的规劝已经让孩子提早进入了“怪别人、找理由”的阶段。如果家长强迫他接受你为他规划的小目标,他就会认为你不相信他能获得成功。

两大原则,跳脱一变再变的循环

如果你的孩子是这类渴望成功又频繁变换目标,惯性很强的孩子,要帮助他跳出“三分钟热度”的循环有两大原则:

一是接受孩子的摆荡,不预设一定要怎样。在孩子谈论他的新目标,或想转换目标时,家长不要明确表达支持或反对,就只是倾听,然后问他打算怎么做。孩子当下没有被否定的感觉,就不会马上跳到“你们都不信任我”的结论。

在孩子抱怨目前实现目标有什么阻碍、自己有什么痛苦、缺少什么资源时,家长就简单回应他:“真的很痛苦吗,那还是不要做好了。”这里切记要用认真的语气回应,而非嘲讽的语气。

可能有家长会担心,叫孩子不要做了,不是更容易让他半途而废吗?其实不然,当孩子陷入“三分钟热度”的循环里,想要放弃时,家长越让他继续做,他就越不想做,家长越希望他坚持,就越会升高他的防卫机制。相对地,家长只是顺着他表达:“你觉得痛苦,那就不要做了”,是把责任还给他自己。

不预设孩子一定要怎样,意即他想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家长都能接受。如果家长无法接受更多可能性,希望孩子成功的意图就会下意识在态度中流露出来,被孩子知道。

二是协助孩子的关键时间,在“从一头热,到开始觉得与目标有落差、感到挫败”的情绪反转点上及时帮助和鼓励孩子。一旦进入沮丧的状态,孩子可能就会想放弃目标重新选择,把先前投入努力的痕迹通通抹除掉。因为看到这些痕迹,会提醒他自己与目标落差有多大,如果不抹除这些痕迹,就没有完全的理由去证明这条路是不好的、行不通的、不适合自己的。家长要在孩子通盘否定这些投入之前,先肯定他的这些努力,保留这些痕迹。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有些惊讶“原来爸爸妈妈这么重视我这个目标?”但此刻他还是有些沮丧,想停下来。家长要把握住机会,告诉孩子:“停下来也没有关系,你想先做别的事就先去做,等你有动力了,再回来做就好,我很期待。”然后,家长要真正接受孩子停下努力,或暂时转向别的兴趣。

这跟前面讲的“三分钟热度”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是这次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的决定被尊重,而非是在家长的不相信下自己转换目标。因此,孩子不用在中断之前的努力后,为了要特别去证明自己的新目标才是对的,而刻意丢下先前的一切,完全投入新的领域。可能在隔了几天后,他发现新的目标好像没有自己想象的容易(因为所有目标的实现都没那么容易,孩子可能只是惯性地要争取新目标,就会刻意降低对新目标难度的评估),又会惦记起爸爸妈妈很期待他实现原本的目标,就有可能回到原本的目标再去努力。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在一开始设定目标时充满动力的状态,协助孩子去留意那样的状态,引导他多重现那样的状态,这样,孩子就越能减少挫败的感觉,减少落入情绪反转点的时间。

家长不要总是期待孩子一定要达成什么目标,给孩子压力,而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他不用特地求什么表现,也会有人一直支持他”的环境。因为如果家长只是说“你不用得什么第一名,我们都会爱你”这类的话,孩子不会马上相信,得要他亲身在环境里反复体会到那份支持,他才会有所改变。等孩子成功跳脱“三分钟热度”的惯性循环之后,再教他“如何为一个目标踏实努力、沉着计划”,他才会真正记在心里并付诸行动。

当然,这套原则仅适用于渴望成功又频繁变换目标的孩子。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容易放弃,但又不知道孩子是否属于这类情况,可以先试着鼓励他。

这份鼓励也像是一种测试。如果孩子接受了你的鼓励,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代表他对原本的目标是存有一定的热情,且他还没有落入“三分钟热度”循环的惯性里,这种情况下,家长只要用一般的鼓励方式支持孩子就好。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