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实施半年以来,随着课后作业的减量提质和校外培训的压缩,一场推进教育回归原生态的变革让基础教育逐渐发生了许多变化。从微观视角看,相应学段的孩子也渐渐得以从之前繁重的学业负担中一点点脱身,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光。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家庭教育如何对大段周末时光进行有效利用和合理安排,从而避免出现备受争论的“5+2=0”的负效应,让周末的闲暇时光成为孩子储蓄能量、厚积薄发的时光。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和孩子享受富有情感和创新力的周末。
密切亲子关系的深度
囿于工作日家长和孩子的工作、学习任务的制约,在家庭环境中,往往难以开展有质量的亲子交流。而良好的亲子关系离不开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双减”把孩子还给了家长、还给了家庭,这就为良性互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可以不限于对孩子学业发展情况的关注,确定更多更宽的视角与孩子从容地交流。比如孩子的人际关系怎样、这段时间有没有遇到棘手和苦恼的问题、有没有很开心的事情发生等。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不仅能够有效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消除双方因观念等造成的隔膜,也能够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孩子的成长状况,以便第一时间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毕竟,成长是快乐与苦恼并存的过程,而孩子因为阅历有限、知识储备有限、理性意识还不够稳定,很多时候离不开与家长的分享和倾诉。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深度陪伴”的过程。
教孩子学会总结和反思
在正常的学习日,每一天的课程安排及作业计划基本可以填满孩子的时间表,因此,充分利用周末独立成段的时间指导孩子做好一周学习生活的总结和反思尤为重要。家长可以建立“ AOE”三段式模型指导孩子自主、独立地进行总结。“ A”是优点的英文单词“ advantage”的首写字母,代表总结的第一步,“这一周哪些方面的表现是我的优点”;“ O”是优化的英文单词“ optimize”的首写字母,代表第二步,“这一周哪些方面还可以优化”;“ E”是启发的英文单词“ enlight-en”的首写字母,代表第三步,“这一周的经历给我哪些启发”。三个步骤分别对应儿童心理学和行为学上的自我接纳、自我美化和自我迁移。通过这种建模总结,让每一周的经历都会成为孩子开启未来生活的一面镜子,并且为未来生活中的某种具体情境提供可供迁移的解决方案,就像杜威所说的“是在对经验的反思中学习”。
拓宽孩子的生活边界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大多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边界狭窄、体验单一。这也直接导致孩子们对生活难以形成一种持续而深刻的感受,缺乏热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周末恰好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内容上可以引导孩子规划阅读计划,让孩子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阅读,包括家庭环境下的阅读心得分享等。阅读是让思维活跃起来、生动起来、深刻起来的一剂良方。而一个在路上的周末则能够更好地让孩子走进社会生活、体验世态百味,认识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让孩子适应并拥有幸福、美好的未来生活,我们不能将其从孩子的学习历程中剥离,否则,所谓的学习就失去了其大部分的意义。
对于儿童教育,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曾提出“个体成长三段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儿童阶段正处于浪漫化阶段。因此,“双减”之后的周末,家长不妨将一些功利化、物质化的诉求暂时抽离,和孩子一起说说话、做做总结、读读书、走走路,用热情点燃孩子的生命。这样,等孩子长大后,他们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和毅力承担起他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