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春气萌动,万物生机盎然。在都江堰市天马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小农场,让他们直观感受节气的变化。这所幼儿园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和当地幼儿特点,开发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的田园课程,并编写出完整的教学手册。
在2008年之前,都江堰只有4所公办幼儿园,通过不断加大投入,都江堰的学前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顺利完成了“80·50”目标。近年来,该市不断追求幼有优育,以幼儿园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小小银杏生成二十多节课
都江堰市,一座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成为“三遗之城”。在这样的地方,教育也涵养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在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中,该市指导各幼儿园依托都江堰的文化底蕴,同时结合各园特色,开发出丰富多彩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园本课程。
“地里杂草不够。”在都江堰市石羊幼儿园,老师们现在遇到这个问题,园长曾小倩笑呵呵地解释,原来是孩子们下地劳作热情高涨,校园农场里的活儿不够他们“瓜分”了。石羊幼儿园于2013年建园,近几年开始大力建设园本课程。曾小倩表示,办园时间较短、积淀不够是大家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办法是利用身边的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石羊镇有着悠久的川芎种植历史,如今更建立起现代化的川芎种植基地。石羊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耕读教育”,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以本地中药材川芎种植为依托,将耕读文化植入校园环境、课程体系和园所文化,打造出富有“川芎”特色的园本课程,创设饱含农耕文化的校园环境。一方面,让孩子们感受悠久深厚的耕读传统,获取“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让他们感受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农村的发展成就。
都江堰市中信幼儿园也是一所“汶川地震”后新建的公办幼儿园,这所幼儿园的课题组正在开展基于儿童生活的水文化课题研究,致力于建设充分结合学前教育五大领域(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园本课程。在中信幼儿园,课程开发不仅是老师们的事,小朋友们也是重要的一分子。“让孩子们参与进来,让环境真正和孩子对话。”园长苏文说。
上学期,中信幼儿园的一个班开展起一门“银杏课程”。幼儿园外的银杏果掉落在地,散发出特殊的气味。一天,郎惠英班上有小朋友问:“这个味道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顿时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为什么有些银杏树有果子,有些没有?”“银杏果是可以吃的,可是这臭臭的果子怎么变成好吃的呢?”郎惠英和同事抓住机会,经过幼儿园课程审议组审议,开始了“银杏课程”。引导孩子们对银杏树进行测量,这是科学活动;银杏果、银杏叶“排排队”,这是数学活动;落叶犹如在风中起舞,班里排练起银杏舞蹈,用银杏叶做起粘贴画,这是艺术活动……结合“五大领域”,小小银杏生成了二十多节课。
五大学科教研联组促成整体提升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都江堰市,并不只是少数传统优质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各幼儿园在园本课程的建设中,不是比拼较劲,而是协作互助,最终达到整体提升。这得益于该市教育部门的统筹部署。
都江堰市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学前教育只有纲领性指导文件,没有统一教材和课程。对于一些传统优质园来说,课程开发相对容易,而对于多数农村幼儿园来说,就显得较为困难。为此,都江堰市根据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构建起五大学科教研联组,以集体智慧促进各园特色发展。
“对于我们这类建园时间不长的农村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最大难点就是教师科研能力不足。”天马幼儿园园长苟锐表示,在该园课程建设中,教研联组的集体力量得到充分展现。一次,社会联组成员来到天马幼儿园研讨田园课程中如何加强幼儿交往能力。在农场参观时,其中一位园长来到一位正在切萝卜的小朋友身边问道:“你为什么这样切呢?”小朋友答道:“老师教我这样切的。”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引发了老师们的反思。苟锐说,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多的是亦步亦趋,没有激发他们的好奇与探究。在研讨交流中,联组成员们直言不讳,坦诚交流,发现问题,深入研讨问题。
每周二,由督学、教研员、骨干园长等组队到一所幼儿园开展诊断评估和指导,都江堰市建立起学前教育常态化集体视导机制,帮助其发现和解决各类“疑难杂症”。一年前,当石羊幼儿园的川芎在孩子们精心照顾下茁壮成长时,曾小倩在思考,看起来一片火热的景象中,五大领域的渗透并不清晰。园本课程如何因地制宜又符合幼儿发展要求?市教研室及时组织专家“会诊”,为幼儿园准确处理五大领域与园本课程的关系精准施策。“石羊镇是都江堰市较为偏远的乡镇,通过市级层面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如今,我们无论是环境创设还是课程建设,与城区幼儿园并无明显差距。”曾小倩说。
天马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校园农场劳动(何元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