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成就孩子幸福人生

——《人世间》中的教育启示

实习生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1期(总第3669期) 导报一版

近日,热播年代剧《人世间》迎来大结局。剧中故事始于1969年东北某省会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终于2016年城市改造开始,涉及到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全貌,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有老百姓的地方,就有烟火,就有教育。周家三代人近50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看到个人发展与原生家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光字片”的平民子弟中,为什么只有周家子女成为时代的幸运儿?这种典范的中国式家庭教育里,有遗憾、有感动,更充满了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探讨,反思改进。

言传更需身教

好家风是世代传承的精神“不动产”

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是一代又一代家族成员的集体记忆和道德印记。有家风则有根,根正则苗红。在《人世间》中,周家老一辈父母周志刚和李素华,虽然过着朴素的生活,但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在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中各司其职,相爱相伴一生。

周父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为国家建设奉献半生;周母勤俭持家,知情达理,尽心尽力养育三个孩子,给周家后代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周秉义的大义、周蓉的灵动、周秉坤的善良无不来自于周父周母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好家风如同春风化雨融入到代代家族成员的生活中,使他们从中受益,也随之传承发展。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对此,四川省教育科学院德育与家庭教育教研员马云飞援引了《大学》中的一段话,作出具体阐释,“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就像贯穿剧中的“周家祖训”——周父见到女婿冯化成时,明确告诉他,周家祖训是德行第一,做人要懂报恩。也正是因为有知恩图报,有互帮互助,家庭才和谐,邻里才和睦。马云飞也提到“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好的家风不仅对个体家庭产生好的影响,同时也会感染到整个社会,逐渐使社会也形成一种更好的精神风貌,家风兴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风正。

家风的培育并非像学科教育是分门别类的、系统的,它更多依赖于精神风貌的传承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此,马云飞指出:“好的家风是家长传承给孩子的精神‘不动产’”。对于孩子“精神长相”的养成,家长需言传更需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生活方式、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都会成为孩子精神人格塑造的第一范本。

做孩子的同行者

高质量家教切忌“陪而不伴”

人们常说:“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犹为不教也。”在《人世间》中,周蓉和冯玥的母女关系,就一度陷入这样的困境。冯玥从小被寄养在舅舅家,尽管备受宠爱,有在北大教书的妈妈,陪她一起长大的哥哥,但她的成长历程却有着难以弥补的缺陷。

冯玥的作文《我的妈妈》曾获得全市初中作文比赛一等奖,但文中缺少日常,也没有生活细节来支撑母女之间独有的感情,妈妈周蓉认为其“改一下就能当悼词”,这句评价既是抱怨却也准确。周蓉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做教育的行家里手,却做不好一个妈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甚至女儿也不与她亲近。冯玥曾和周楠说,如果她将来有了孩子,一定会把他带在身边,不管多难。可见长期缺乏双亲的陪伴给她的心灵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缺憾,最终让冯玥形成敏感、任性的性格,对外界缺乏信任,最后成为一个可怜可恨的人。反观周秉坤和郑娟对孩子的教育,他们的生活过得朴素清贫,却给了孩子满满的陪伴和关爱。郑娟会给楠楠买溜溜蛋,也会给玥玥买扎头发的粉绸子,他们无法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却愿意倾尽所有。

剧中细致的人物刻画,从多个侧面印证了父母的爱和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今年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也建议父母亲自养育孩子,加强亲子陪伴。马云飞在聊到这一点的时候指出,需要“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切忌“陪而不伴”。比如,在监督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自己却在玩手机。首先,家长没有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具备说服力;其次,家长只是物理空间上陪在孩子身边,但没有真正给孩子被陪伴的感受。

要实现高质量的陪伴,马云飞也给出了建议:家长要把握好陪伴孩子的关键时段,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积极地和孩子交流。比如,孩子早起后,可以与他进行温和的交流,避免孩子产生焦虑情绪;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可以和他交流一天中发生的趣事,问问他最近都参加了什么活动。久而久之,家长就会在平等的交流和日常化的陪伴中成为孩子的朋友、同行者。

此外,马云飞也建议家长多和孩子进行“亲子共读”,阅读既是学习的过程,又能够通过书籍搭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增加亲子间的共同语言,了解孩子的思考方式,真正走进他的世界。

拓宽育儿格局

不够出色的孩子也是好孩子

剧中曾有一幕,大年初一,周志刚带着全家老小串门儿。用意很明显:表达一下老父亲的骄傲之情。于是,两个北大学生被领在前面,接受所有邻居钦羡的眼神,父亲脸上也很有光;而为家庭付出过最多的秉昆,一时间只是低着头默默不语,并中途离开……

长兄和长姐都是考上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他们是“周家之光”,而照顾母亲、帮姐姐带孩子的周秉坤却显得不足挂齿。甚至周父说,就算没有这些家务事拖累着他,让他考大学,他也考不上。换言之,在父亲眼里,这个为全家老小操心最多的孩子反倒是最没出息的。“劳力者不如劳心者”,因为学习成绩并不像兄姐那么优秀,周秉坤在家庭内部的比较中天然地处于下风。

这份心酸透过屏幕也投射到每个观众的心里,家长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努力方向以及他的自我评价。满足父母的期待,是每个孩子的心愿,也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而标准是否多元,体系是否合理、公正,也间接决定了孩子能够成为怎样的人。

就像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诗中说的那样——“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是家长的期待,但不应成为孩子身上的束缚,他可以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理应被允许平凡。

孩子需要全面的发展,家长也需要全面的教育,针对这一点,马云飞指出,家长应拓宽育儿格局,扩展成功的标准。首先,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家长应当看见和发掘他身上的优点;其次,学习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现在提倡、践行的“五育并举”。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多向、多元、多维度培养孩子,把格局打开,不能总是用狭义的学业标准来评价孩子,要给他们的未来发展更多宽容,允许他们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