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的 三重意蕴

■许大成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6期(总第3674期) 导报三版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而且需要提高教材的“使用”水平。当前,在新教材使用中,存在重教轻育、重外轻内、重用轻研的倾向,导致教材的诸多功能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把教材的编写智慧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成长智慧?通过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教育意蕴的多维阐释,有助于引导教师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提升教材使用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重意蕴:用教材教学生,在教学立意上解决重“教”轻“育”问题。叶澜教授对教书育人作过精彩论述。她说,“教书”“育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这是对“用教材教”最通俗最科学的阐述,既指明了“育人”不能脱离教书”,又指明了“育什么样的人”是教书必须“先明白”的大事。有人问一位老师,你是教语文的,还是教数学的?这位老师意味深长地回答,我是通过“语文”来教学生的。面对新教材,这位老师有很高的教学站位,能自觉把立德树人作为“用教材教”的第一使命。因此,在教材使用中,我们要提高教学立意,摒弃只教书不育人的惯习,从三方面解决重“教”轻“育”问题。首先要塑造学科之魂。每一门学科都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学科的价值观!“用教材教学生”就是要自觉把教材中蕴含的学科之魂转化为学生发展之魂,实现“教”“育”融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其次要开启学科之眼。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眼睛”,它从学科的视角,看到了学科“自身的空间范围”,形成了“本学科自己的视野”。在“用教材教学生”的过程中,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见识”和“眼光”教育,把学科之眼转化为学生正确观察世界、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的智慧眼光。最后要遵循“学科之法”。成尚荣说,“学科育人自然包括着用学科之法育人”。“用教材教学生”就是要遵循学科方法,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中,感悟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历程,让学生学会用学科方法思考和探索世界。

第二重意蕴:用教材教教材,在教学资源上解决重“外”轻“内”问题。曾经听一节全校公开课,快要上课时突然停电,课件打不开,教师一下子蒙了。我走近他悄悄说,是否尝试一下,上一节“用课本”而不用课件的公开课?这位老师告诉我,他准备的材料都是教材上没有的。这位老师的回答很有代表性。我们在备课时,常常偏重教材外的资源。其实,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上是在呈现概念原理的同时,呈现情境、问题、引文、案例、例题、图片等鲜活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就是奥苏泊尔所说的“教科书中的组织者”,就是杜威所说的“教科书的心理学化”,把抽象的学科知识逻辑转换成儿童的直接和个体经验。凭借这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掌握概念和原理。近年来,笔者开展了“用教材教教材”的行动研究,通过用好教材中的“标题”,为教学立“魂”;用好教材中的“案例”,为教学增“值”;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为教学强“力”,有效地发挥了教材的牵引和导向作用,促进新课程理念落地课堂,提升了教学品质,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当然,“用教材教教材”,绝不是要走向“教材至上论”的误区,而是要纠正当下选取教学材料过程中的“重外轻内”倾向。其实,如果教材内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实现,又何必舍近求远?

第三重意蕴:用教材教自己,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重“用”轻“研”问题。用教材必须懂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怎能有对教材的正确使用?为此,教师要把教材作为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教研资源,自觉提高教材研读的自觉性、科学性和系统性。首先,借助课标把教材读“新”。教材都是依据课标编写的,课标规定的课程理念如“发展核心素养”“学科大概念”、“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单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是教材编写的基本遵循,借助课标读教材,有助于感悟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新理念,防止用旧经验误读新教材。其次,借助期刊把教材读“深”。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期刊,研读期刊上关于教材解读的文章,尤其是教材编者的文章,能帮助我们走进教材深处,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择和教学建议,增进我们理解教材的深度。最后,借助课例把教材读“活”。为推进新课程理念落地,各级教研主管部门都开展了优课比赛,留下了许多丰富的课例。这些课例是二次开发教材、促进“教材”向“教学”转化的生动实践,我们可以通过现场学习和在线学习,认真揣摩课例,促进教材理解,丰富教学智慧。

综上所述,与“教教材”相比,“用教材教”的理念更具有“未完成性”,它蕴含着丰富而又美好的教育可能,召唤和期待一线老师予以创新性阐释和创造性实践。全面把握“用教材教”的教育意蕴,有助于教师克服教材边缘化的倾向,增强教材研读的自觉性;有助于教师拓展教材理解的视野和格局,消解与教材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建构和领会教材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使用的生动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