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回归创造美好生活的家庭教育

实习生 秦小涵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7期(总第3675期) 导报一版

“补习班没了、考试少了,我们家长心里没底怎么办?”“‘双减’是不是意味着家长可以放手不管孩子学习了?”“‘双减’之下,家长怎样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双减’?”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做客《中国教育报》“两会夜谈·‘双减’说”,从专业角度出发,为家长排忧解难。

消除焦虑理性看待“双减”

近年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压力越来越重,虽然校内一直在减负,但是孩子的负担并没有有效减轻,许多负担转移到校外培训机构。“双减”政策落地前,补习填满了孩子的课外时光,家长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并将此视为良性投资,以此获得心理安慰——“我已经尽力为孩子的学习付出了”。

然而,在“双减”政策出台的半年多时间里,看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在快乐中开启,不少经过应试教育“洗礼”的家长却还是有点焦虑。“看似家长是轻松了,其实我们觉着身上的担子变重了,以前还知道孩子大概的成绩和排名,现在突然孩子的学习没有 KPI了,课后是否需要给孩子再使使劲,我也不太清楚,当这一系列状态都不明朗的时候,作为家长,咱能不焦虑吗?”没有家庭作业,没有考试,考试后也没有排名……这些无不引发着家长的焦虑。此外,有报道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或改头换面,或悄悄转入“地下”,这同样让家长感受到“隐形的压力”。

对此,孙云晓说:“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是有规律的。‘双减’的意义其实是解放孩子,打破束缚,带给孩子真正有用的管理方式。”遵守孩子的成长规律要从睡眠、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抓起。一般来说,高中生一晚的睡眠时间应该保证8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小学生10个小时。研究表明,近半数的中小学生都存在着睡眠不足的问题,孩子们的时间到底去哪里了?是不是还在疲惫地应对补习班的作业呢?

“孩子的教育也是有规律的,上补习班原本就不是一种有利的培养方式,强迫孩子花太多时间补课、写作业可能会让孩子厌恶学习。”孙云晓说,“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他建议,家长首先要改变思想,不能再把孩子完全托管给辅导班,而是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其次,想要培养成绩优秀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学习的兴趣是前进的内驱力,习惯则决定了孩子未来能不能良好地发展。

孙云晓自述11岁的时候便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15岁的时候又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直至今日,阅读和写作这两个习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回首过往,孙云晓称阅读和写作早已逐渐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中前行的内在动力,最终,从小养成的这两个习惯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让他有机会成为作家、研究者,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受益终身。

对于自己的女儿,孙云晓也有意识地培养她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女儿在小学的时候,孙云晓就鼓励她当学生记者,幸运的是,女儿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大后真的成为了一名媒体记者。所以,孙云晓说:“一定要相信孩子,给孩子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那一条道路。”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双减”之下的一代家长,焦虑背后是无尽的迷茫。当孩子们更多课余时间回归到家庭生活中来,家长们也迫切想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毫无疑问,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回归于创造美好生活的家庭教育,而不是注重上学习班的家庭教育。”孙云晓强调,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家庭的本质是关系,里面包含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往往是这种良好的关系带给人无限温暖。

他以最近大热的电视剧《人世间》为例,这部剧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把那些充满裂痕的人情关系和时代之恶,裹挟在人性的温柔良善之下。但是电视剧里也反映了一个明显的问题,父辈们似乎总是偏爱那些学业有成的孩子,而忽视了身边平凡孝顺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却时刻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无形之间带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孙云晓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化,帮助他去寻找自己、发现自我、成就自己。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特长,其实可能是家长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尝试机会。”

随着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家庭教育有了更清晰的定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孙云晓在讲座上多次提起这部饱含温情的法律,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去年两会上唐江澎校长爆红网络的发言:“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简而言之,家长应该把目光真正聚焦到孩子的成长上来,多陪伴孩子,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

父母的“管”与“不管”

有专家认为,在“双减”道路上,因为孩子的成长路径过于单一,发展维度过于粗放,面对终局的内卷化竞争,家长的焦虑难以得到缓解。这种焦虑也可能源自对自我实力的担忧,担心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但是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关键不取决于家长的收入、学习或者社会地位,而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素养、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教育素养高的父母并不是强势的父母,而是理性的父母。教育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理性的,强大的父母一定是理性的父母。”与此同时,孙云晓也对家长们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些事情建议家长“不管”

家长不用过分干涉孩子的个人空间。家长应当给孩子留出一点空间,不要试图用学习填满孩子的所有空间。当孩子进了学校后,他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自我保护等,这些都是人生重要的必修课,只有掌握了这些,孩子才能真正走向独立。如果孩子成长的时间全部被补习班填满,反而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家长不用过分担忧孩子的排名。“双减”后学校考试不排名,有家长反映心里没底。孙云晓建议家长不要过于在意排名,因为大多数考试的目的实际上只是为了摸清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公布排名却会大大增加孩子的精神压力,对于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来说,担心跌落第一的宝座,对于暂时落后的孩子来说,信心会受到打击。

这些事情建议家长“要管”

孙云晓建议家长不要计较一时一刻的排名,而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动力是否充足,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只要孩子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状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必然会有所提升。

所以,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这无异于孩子成长路上的内驱力。究竟如何陪伴孩子学习呢?孙云晓建议家长可以挑选一本合适的书,陪伴孩子一起看,在阅读过程中多与孩子交流感受,这不仅能够拉近亲子关系,而且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探索的兴趣。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