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薄”

■刘小兵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8期(总第3676期) 导报四版

去年开春,我参加了一个读书分享小组,频繁地与书友说书谈书,一年下来,受益匪浅。论及读书的心得,最大的感触就是:从书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得学会把书读薄。

未入读书小组之前,我看书很随意。除了啃读些专业书籍外,其他生活类读物基本由着个人兴趣而定。致使自己的知识面既不宽泛,读书质量也长期得不到提高。后来,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我每月定期参加读书沙龙活动,很快扭转了这种局面。特别是把书读“薄“的理念,让我如今读书不再停留于泛泛而读,而是更具系统性和启发性。

把书读薄,决非易事,它重在一个“悟”字。生活当中,许多人看书往往只注重一个“读”字。一本书,无论厚薄,仿佛从头翻到尾,看到了最后一页,就算大功告成了。至于全书的精华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精神意蕴?又带给自己哪些思想启迪?未必每一位读者都能回答。

高明的读者既讲究读书的完整性,也善于在纲目并举上做文章。这种纲目并举,就是一个悟的过程,就是在把书读“薄”。即在合上书卷的那一刻,还愿意回过头来,探求全书的旨趣所在、把握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理清全书点与面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就好比牛反刍,各种养料吃进以后,为了促进消化,需及时进行二次咀嚼一样。只有在细细品味、慢慢回味中,方能促使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吸收。读书人在对待求知问题上,决不能满足于蜻蜓点水似的纸面浏览,而是要深入其间,切实把这种读书“反刍”活动进行到底,务必不断地揣摩、思索,才能把一本书提炼出精华,归结出要义,使自己不仅在学识上长进,在精神境界、思想情操等各方面获得全面的提升。

当然,把书读“薄“决不是厚此薄彼,它是整体与局部、全局与个体的和谐统一。简单说来,我们看书,除了立足最基本的看懂之外,还要条分缕析能捋清它的生成逻辑。一章看完了,全章的中心议题是什么,要了然于胸。全书看完了,整部书的概义又是什么,更要说得清、讲得明。甚至到某一节、某一个细微的具体问题,都要能够借助读书时的“反刍”,说出个子丑寅卯。所以,把书读薄,不是随便翻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而是更高层次的广种薄收,它更强调精读和泛读的有机结合。有时需要字字斟酌,体会一词一句背后的深意;有时又可以一目十行,在常识性的问题上不必做更多的停留,了解一个梗概即可。这就讲究读书时,既要读得进,也要钻得出。如同爬山,仅领略一峰一岭的妙处是不够的,还要能站在至高处纵览全峰,方能体会到整座山的魅力。

表面看,把书读“薄“是个技术活,但实质上它却是个思想观念问题。合上书卷的那一刻,能不能有意识地倒过头来,“反刍”一下全书的精义和要点,肯不肯依据书的具体内容,将精读和泛读灵活性地穿插进行,很考验一个人的读书智慧。读书要读“活“,除了讲究必备的方法之外,还要用好的读书理念武装头脑,进而指导每一场具体的读书活动。在笔者看来,唯有在思想观念上,解决了把书读薄的种种疑虑,我们的读书活动才能告别肤浅,走向成熟,以深厚的思想蕴涵,推动全民阅读行稳致远,迈向一个崭新的天地。借助这种高质量、有内涵的读书,也能使每一个读书人,找到一个更加睿智、从容的自我。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