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的“他者”视角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9期(总第3677期) 导报三版

教育写作的目的是对发现的教育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为了让作品中呈现的问题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大多数作者都希望作品能够通过媒介让更多的人阅读。

从教育资源共享角度而言,一篇优秀的文章经媒体发表后,无疑是同行们重要的学习资源。所以,作者在教育写作的过程中除了要认真表述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还应站在读者角度,以“他者”视角,写出文章可供读者思考的思想深度及学习价值。

教育写作的“他者”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读者读出文章的“真实之意”。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定是每句话都有存在的价值,摈弃大话、空话、废话,不仅能用有价值的表达抓住读者的眼球,还能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捕捉到作者的真实之意,触发读者兴趣,使之用“心”去阅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例,如果文章只是泛泛地用大道理谈论文化,这样的文章很难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是聚焦某一点,例如服饰文化,通过“校服”这一既有服饰功能又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载体,表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这种具有“真实之意”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是让读者读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写文章的目的不仅是揭示出文章中所提到的问题,还应有对该问题的隐喻,即需要读者感悟的“言外之意”。读者读不出“言外之意”的文章,其思想深度肯定是不到位的。如何让读者读出文章的“言外之意”?需要作者在写作时不要仅仅就事论事,而应以系统思维把文章中揭示的问题放在“大教育”的系统中去论述,让读者在“主问题”的牵引下,读出“分问题”。以学校中对干部的称呼为例,部分学校对干部都以职务相称,文章的“主问题”是为何对教育干部不再使用教师称呼?其“分问题”是干部称呼高于教师的官本位意识。只有让读者读出文章的“言外之意”,才是一篇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文章。

三是让读者读出文章的“不尽之意”。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一定要基于读者视角给读者留下不够完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不尽之意”。当读者读出文章的“不尽之意”时,说明该文章与读者发生了共鸣,达到了让读者用“心”去阅读的写作初心,达到了让读者就某一观点进行质疑的学术目的。所以,作者在写文章时,不要力求把文章写到无可挑剔,而应在意识形态正确的基础上,站在读者立场,给读者留出阅读后的“不尽之意”,激发读者以批判性思维站在新的角度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思考。

四是让读者读出文章的“未言之意”。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是每个作者的追求,但无论多么优秀的文章,都不要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体系内,淋漓尽致地把每个环节都表述出来,而应站在读者视角,给读者留下“未言之意”,激发读者在文章现有思想观点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当很多读者都去思考文章中的“未言之意”,有助于构建针对某一问题的教育研究体系,有助于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质量。

从作品呈现形式而言,教育写作的作品有两种,一种是写给自己看的教育日志或随笔;另一种是通过媒体发表的教育专著、教育论文、教育叙事、教育评论、教育随笔等。对于通过媒体发表的作品,既要鲜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也要站在“他者”视角,让文章能够引发他人的思考,才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