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学习,家长要做孩子的“定海神针”

■杨强劲

《教育导报》
2022年第32期(总第3680期) 导报三版

近日,由于多地疫情反复,一些孩子又开始了居家学习。居家学习期间,孩子规律的学习和生活被打乱,整天“宅”在家中,孩子自己把控的时间较多,父母如何引导和陪伴孩子?一位老师为家长提供了他的锦囊妙计。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学习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新渠道,没有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没有就在身边的同伴互动,也没有校园里、班级中的环境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移动终端,是自己的房间和爸妈在身边。伴随着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的转变以及疫情管控带来的不良情绪,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助力孩子真正地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成为孩子的“定海神针”?

做好规划,提升居家学习的条理性

居家学习遭遇的最大挑战在于环境的舒适性和相对封闭,弱化了学习环境中对孩子可能产生的正向约束作用。这既体现在作息特征、行为要求中,又体现在潜在的心理引导中。但换个角度来看,对任何一个孩子而言,家庭都是他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家长需要和孩子共同商讨制定一个居家学习规划,将一天的时间进行合理切分,再填充进合适的内容。

制定居家学习规划,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制定什么样的规划,而在于如何制定规划。很多家长发现,制定好的规划,孩子总是不能认真执行,不知如何是好。一般情况下,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划的制定缺乏孩子立场,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诉求,使得孩子失去了对规划的控制感和价值实现感。因此,在做规划前,家长应该明确基于孩子成长的立场来思考,从孩子的视野出发,多问孩子几个问题:你希望怎么安排时间?你有没有特别不想做的事?你觉得安排什么内容是你认为有意义的?这样的安排你有兴趣吗?通过问题引导,让孩子拥有对规划制定的主导权,让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成为规划的重点,从而提升孩子对规划的执行热情,避免规划定而不用,形同虚设。

事前约定,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居家学习,孩子不可避免的需要长时间接触和使用电子设备。而电子设备不合理使用甚至沉溺其中是当前导致孩子出现学业问题及成长问题的重要诱因。从某种程度来讲,惰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何况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良好的自律意识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自律尚未形成之前,十分有必要通过他律促进自律。

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增强孩子的契约精神为自律奠基。比如,对待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清楚成为手机的“奴隶”的危害,却又往往难以自我控制。这时候,基于线上学习的需要又不得不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拥有“手机自由”。那么,家长是不是可以通过签订亲子契约等形式,借助契约的公信力、约束性增强孩子对滥用手机问题的认识,并且通过这样的契约做出明确的价值引领,而不是虚无的道德谴责。

为了提高契约的适用性,家长还可以邀请班主任或孩子喜欢、崇拜的老师作为见证人,共同凝聚一种客观、平等、公正的契约文化的场域,增强契约商讨、制定、修订、签署的仪式感,发挥这个过程的育人效应,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适当干预,不要一味指责和包办

规划也好,契约也罢,不可能通过一次制定就一劳永逸,解决居家学习期间的所有问题。再完美的规划和契约,在执行中都会产生反反复复的变化、这样那样的波动,这是由人的能动性决定的。那么,当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不可避免性,既不夸大问题,也不回避问题,与让我们感到不适的问题共处,然后尽快做出理性思考,通过适当的干预矫正孩子的言行。这种干预应该对事不对人,多说现象,少谈感受,以免演变成家长不满情绪的发泄。这时候,家长还要多问一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把自己从第三视角中抽离出来,站在孩子的视角感受这些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亲子关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有意无意地将孩

子的问题过度放大,用指责代替教育。其实,孩子尤其是中学以上阶段的孩子更不喜欢家长的全盘包办。因为人的成长都需要通过任务驱动中丰富的体验完成,包括这种体验带来的满足感、价值实现感、自我认同感和被认可。而包办型的家长表面看是关心孩子,但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参与自我完善的诸多权力。人际交往的定律也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一方总是企图将自己的认识、感受、想法凌驾或强加给另一方,最终都会导致关系的破裂。

不得不说,孩子居家学习期间,家长承担了对孩子学习指导的任务,加之要兼顾工作、生活和孩子的教育,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大。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保证孩子居家生活质量的关键,每一个家长都是孩子的“定海神针”,我们应该做好自我调节,通过规划、契约、合理的干预,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直面困难的勇气,给彼此向上向善的信心和力量。

(作者系上海市松江九峰实验学校教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