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成就孩子一生之美

实习生 马晓冰 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2年第32期(总第3680期) 导报一版

今年两会期间,“美育”成为一些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代表提出:“美育是人的教育,也是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早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3月1日,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改革位列十大热词第七位。当前,校园美育工作在国家整体教育规划中越来越受重视,做好美育等教育工作,是民之所盼,也是众心之所向。那么,什么是美育?为何推进美育?如何推进美育?……

什么是美育?

不是一技一艺,是美美与共

3月22日下午3点,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华小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里,孩子们正蹲在花圃旁观察花朵的生长过程,专心致志地描画着花蕊的形态。将美术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与德育相结合、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是龙华小学校推进“美育”的特色之一。在学校的楼道里,展示着孩子们创作的优秀画作:有与节水活动相关的、有抗日漫画,还有致敬“战疫”的创意剪纸,孩子们的创造活力洋溢在整个校园。

“所有关于美的教育都是和多元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教育部中小学美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教科院音乐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李萍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备有美的理想,有美的情操。”

谈及艺术类课程的学校学习,李萍从音乐课程出发,纠正了关于“音乐学习”认识上一些误区,她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是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热议的“美育进中考”也会秉持“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来进行,内容是每一个普通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这并不需要天赋才能掌握。“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李萍认为,“应将音乐与陶冶情操、丰盈生活相联系。坚决反对用非音乐的方式学音乐、反对死记硬背音乐基础知识、反对机械式练习音乐基本技能。”

美术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并育,也是行为达到一个“美美与共”的效果。龙华小学的特色剪纸课程以剪纸技艺承载金沙文化,讲述太阳神鸟等瑰丽的神话传说,“平面+立体”地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孩子们在创作时常常自主分工、发挥所长,合作完成一幅幅多元素汇集、想象力丰富的高质量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开动脑筋、实现了创造力,又了解和探索了金沙文化,更重要的是还加强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技艺的传习之外,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为何推进美育?

助推个人发展,提高道德水平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美育,特别是“双减”以后的孩子们,学艺体的时间更长了,参与面也更广了。”作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龙华小学校长杨武认为“艺术能够治愈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俗话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曾有实验研究表明:学习音乐的孩子相较不学音乐的孩子而言,有情绪更稳定、专注力较高、焦虑感较低,出现犯罪行为的几率更小的特点。因为学习音乐或演奏乐器会对大脑的控制行为区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增强孩子的情绪控管能力,他们的外显行为也会更加符合“社会期待”。李萍以自己孩子的成长为例,指出“学习艺术对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但会投射在人的审美品位、生活趣味等各个方面”。

此外,柏拉图曾说:“道德教育始于美育”,对“美”的理解影响着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不同的审美取向、审美水平,这也制约着个人的价值选择。李萍举例说,“我们为什么要唱国歌?因为它能够激发人的爱国热情,而不仅仅是一个流程。不论在哪个国家‘唱国歌’都是要用旋律来感召人,从而建立起文化认同感。”根正而苗红,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才能形成正确的家国观。李萍指出,“一个被社会公认有很好的审美的能力的人,一定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观,有非常正确的道德观和情操观,有非常扎实的人文学科的能力,他才会有很好的审美能力,并且一定是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今年,“美育进中考”全面实施,考试是“指挥棒”,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则是学校教育的长期目标。艺术类科目进中考不仅有利于督促学校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相关科目的教育教学设施条件,如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也有很大改善,对于家长观念的转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何推进美育?

观念有待转变,“化育”氛围是关键

“美育进中考”是为了实现“育人”和“育分”的统一。李萍指出,家长首先应转变观念,减少功利,欣赏孩子的才艺、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其次是在行动上,言传身教、共同成长是最好的支持,家庭氛围既能支持孩子的成长,提高一家人的审美品位与生活格调,也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家风。

此外,社会美育也是推进青少年美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对辅助学校美育、推进全民美育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主席邱新建,在《统筹社会美育资源,积极面对和解决教育热点问题》一文中指出,“要统筹整合公共文化艺术资源,优化学校美育实践内容。包括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纪念馆、音乐厅、歌舞剧院、爱国教育基地等美育相关设施,让收藏在馆所里的艺术品和文物、文化艺术遗产等,成为学校美育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世界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

在孩子学习之余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殿堂”,需要博物馆、音乐厅、剧场剧院等社会文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参与,举办各类活动,在不增加“刚性”负担的基础上,多多益善。成都博物馆近期以来上线的“周末儿童博物馆”就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历史、美学、自然的好去处。在主题活动中,以亲子参与、专家讲解、孩子们亲自动手体验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也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知识。

“对生活的感受力很大程度源于对美的理解。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理解绝非无用之谈,它关乎感知幸福的程度,关乎打量世界的视角。”李萍建议家长以培养孩子对各类审美活动的兴趣爱好为宗旨,提高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力,对美的察觉力;学校、家庭、社会,需要互补缺位、各司其责、相互支撑,共育时代新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