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平昌
记得有一次我带已上初中的儿子到城郊走亲戚,路过一片麦地时,我问儿子地里的禾苗叫什么名字,他说叫“韭菜”。我啼笑皆非,自责没带孩子到农村上劳动实践课。
想到这事儿,我不禁回忆起当年上学时的劳动课,至今记忆犹新,影响我一生。在劳动实践中,我感悟到生命在四季中轮回,万物有更替,人生亦有四季。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读的小学,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学校各班每周都有一下午劳动课,老师带领我们整治和美化校园环境,砌花台、铺石子路、铲操场的杂草、打扫清洁卫生等。
学校操场旁边还有一大片空地,是我们劳动实践的乐园。到了农作物该种植的季节,我们就去校园地挖地、播种、除草、施肥、浇水;到了该收获的季节,我们就去收割、打麦、扳玉米、扯秸秆等等。
劳动课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来安排不同的劳动任务。挖地、浇水、施肥等重活由高年级做,拔杂草、扳玉米、栽菜等轻活由低年级做。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作物需要的肥料基本上是农家畜粪。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养一二头牛,主要是用来耕田犁地,同时,牛粪还可做肥料。给校园地农作物施肥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人上交一撮箕牛粪。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提上撮箕到山上捡牛粪。在路上,我们看到捡牛粪的庄稼人身影,要完成牛粪任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实在捡不到,我和小伙伴们就在有牛的地方玩抓石子游戏,等待牛拉粪。有时,我捡不到牛粪,就悄悄地从自家牛圈里铲一撮箕牛粪完成任务,免受老师的处罚。
那时,为了抢抓季节时令、不误农时,我们常常停课到附近的生产队,帮助突击需要人力多的农活。入秋前后,老师会组织我们去帮助生产队摘棉花。“在棉花种植的前期,要浇水、除草、治虫;在棉花长花蕾期间,为了促进棉花植株的生长,以及促进花蕾的生长整齐度,对根和叶面一同施肥;在棉花吐絮期,要整枝打杈、除草以及叶面追肥和浇水等。棉花是各类纺织品的原料,还可做纸币等。棉花种子可以用来制作棉籽油供人食用。”同学们围坐成一个圈,一边剥棉花壳,一边听老师讲棉花种植及用途等知识。记得《我的祖国》这首歌,就是我们在田里采摘棉花时老师教唱的。在田野里,边学习、边劳动、边唱歌,如此快乐的童年生活,仅属于那个年代的乡村孩子。
有时,学校还会给我们布置劳动课“家庭作业”,让我们走出课堂,去田里体会什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老师要求我们在收小麦的季节,到麦田里拾散落在田里的麦穗;冬天,到田野里用竹竿打油桐树上没打完的“吊干桐”等等。拾的麦穗和桐籽上交到学校,收入的钱用于购买美化校园环境的物品,或买一些钢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来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些“家庭作业”教育引导我们不能浪费粮食,做到颗粒归仓。
除了在学校上劳动课外,学校每学期还要放农忙假,让学生在农忙季节帮助家人干农活,参加劳动实践。春学期农忙假一般是在五一节前,农村正收割小麦、插秧,是农民播种希望的关键季节;秋学期农忙假一般是在国庆节期间,稻谷已成熟,正是收割稻谷、谷粒归仓的最佳时间,在一些低山区开始种小麦和油菜了。
那时,老师常给我们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一直铭记在心。而今,回想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深深感受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劳动是人的必修课,人人都是劳动者,人人都应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