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专业老师正在给学生上实训课。(李彬摄)
■张筠
将于5月1日起施行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自1996年颁布并实施职业教育法以来的首次大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无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于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教育承载着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教育体量最大的国家,教育已由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无外乎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质培优,二是特色发展。而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求解“为何变革,变革何为”等重要问题。
◆为何变革?
人类所有的教育都是为未来从事某一职业做准备的过程,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其目标指向和价值旨归都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价值遵循和实践逻辑。育人方式变革就是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要通过变革育人方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呢?
从功能定位看,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可直接进入一线企业从事社会生产,直达需求终端。也就是说,企业和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要培养什么人才以适应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出现错配势必造成供需矛盾,就会形成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转变育人方式,能有效改变职业教育和企业、产业之间的“壁炉现象”,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现“真实、高质、对位”就业。
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已从效率变革转变为质量变革,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创新型、绿色型、协调型、开放型、共享型发展样态,这就需要建立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必须转变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式,以适应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培养链、教育链向价值链、创新链的有机转换,加速实现我国产业体系的快速升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而转变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式,能使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职业教育不是“低人一等”,而是能够实现“人人皆能成才,人人皆尽其才”的美好愿景。
更进一步,就受教育阶段位序而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中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带、传送带,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产生的的“涟漪效应”不但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招生比为64 .92%:35 .08%,普职比不是“大体相当”而是6 .5:3 .5,即使这样,家长还是存在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的焦虑,加剧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而在大学普及化的当下,很多大学生因缺乏一技之长毕业后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形成就业问题。变革育人方式,就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以变革畅连接,打通高中阶段这一“段”位,让每个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个性特长和天赋异禀进行未来职业选择,书写精彩人生答卷。
◆变革何为?
根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相关规定,要推进职业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变革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育人方式。
在教育主体上,需要建立由“一元”到“双元”的育人机制。改变过去职业学校“单相思”的育人样态,让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企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更要落实法律责任,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具体地讲,就是要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真正“联姻”。
对于企业而言,要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师资培养,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人才资源等,与职业教育院校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要敞开“怀抱”,开门办学。建立与企业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坚定职业学校的“职业”取向和定力,明确自己的 DNA序列是职业教育,不能再把“升学率”作为办学的唯一方向,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深度参与企业现代学徒制、“1+ X”证书制度等工作,主动将教师派送到企业一线参与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课程建设上,既要聚焦“需求”开设紧缺专业,更要突出自身“特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共存同一空间,职业教育院校要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需求”进行专业规划和论证,进行专业集群建设。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比如针对“卡脖子”核心技术问题,职业院校可以开设集成电路、航空装备、新能源开发、生物科技等专业类别。针对目前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开设农业、牧业、林业等发展乡村产业和智能化、数字化农业等相关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同时,打造院校传统优势课程品牌,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范式和方法上,需要打破传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项目式、情景式和模块化教学,让课堂“生动起来”,提高课堂育人质量。进一步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和车间、田间地头等,开展实训实践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实现以变革的力量推动职业教育“火起来”。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