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五法五定”阅读古诗

■仁寿县富加镇初级中学校 黄建

《教育导报》
2022年第42期(总第3690期) 导报三版

■仁寿县富加镇初级中学校 黄建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阅读教学,好似一条窄窄的流渠,有回旋之湾,学生难免会产生畏惧感。读懂古文,体会诗蕴,鉴赏诗法,对于涉猎不深的初中生来说,方法的掌握与技巧的运用,尤其显得必要。通常情况下,学生如果采用以下“五法五定”策略,就能对诗歌要旨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品赏效果。

一、知背景法——定基调

任何一首古诗,都折射着时代背景。定基调,即从背景或人物的经历中,确定诗歌的各类基调。如分类基调:送别诗、田园诗、咏史诗、边塞诗、托物诗;如情感基调:思乡怀人、壮志难酬、悲郁愤懑、悠闲豁达等等;如意象基调:月亮(怀思)、秋风(悲苦)、梧桐(孤寂)、日暮(悲凉)等等。

懂得知背景而定基调,学生就会得心应手地理解诗歌。例如,王维生活在盛唐,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又受母亲影响,信佛修禅,禅趣理念深厚,无论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是空灵闲适的惬意图画,表达了作者情境交融的闲悠之意。再如,杜甫经历由盛到衰的唐朝,其诗大多表达的是忧国忧民思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无不表达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对社会安宁的期盼。

知人论世,知背景法而定基调,从中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学生鉴赏起古诗来,才不至于断章取义,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中的意境,从内容与主题上体会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明诗意法——定主题

正确理解诗的内容,明白诗的意义,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明诗意的方法,一是可从标题入手。有些古诗,从标题就知其意,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标题中就有怜惜春花,伤春之意,进而表达对岁月流逝的惋惜,青春难驻的感慨。

二是可从关联点入手。寻找关联点,有时就要抓好关键词,如白居易的《喜雨》:“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只要把握好关联点的词“顿”“万物焦枯”“稼穑丰”,主题就自然不难理解了。“顿”表明秋雨来得太及时,有欣喜之意;“万物焦枯”,表明旱情严重;“稼穑丰”,对秋天粮食丰收的期盼;由此可见,这是描绘一场及时的秋雨之景,表达作者对丰收的期盼与祝愿,体现诗人对百姓生活的体贴与关爱。

三是可从整体入手。有些古诗,需要从整体诗意入手分析。如贾至的《春思》(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是诗人被贬时所作。其诗意是“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开得烂漫,李花香气飘远。可在这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结合作者被贬经历,可见这首诗是借春景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苦恨。

三、品词眼法——定情感

许多诗词,只要把握好词眼,理解到其中的深意,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如文天祥的《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从词眼“吾志”、典故“行采薇”中可见诗人宁可饿死,也不投降,表达诗人至死不渝、誓死报国的决心和爱国节操。

有时一首诗的词眼,要与标题相结合才能理解其义。如苏轼的《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标题“中秋月”,明显表明以月寄相思;再从词眼“不长好”,表达出诗人对团聚的珍惜之情;从词眼“何处看”,表达对未来能否再相聚的忧虑之意。

词眼隐含着深层的语境,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就写出了杏花怒放,热烈似火,进而探究出作者对春天生机勃勃的热爱之情。词眼有时又流露出直白的情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直观形象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四、寻写作法——定用意

古人作诗,强调灵感与意象,善用各类技巧,追求自然天成。对于初中生来说,要熟练地理解、感知相关写作手法、技能知识,才能自如鉴赏。从修辞角度看,有比喻、拟人、夸张、衬托、用典、对偶、反问等等;从表达方式看,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是要求学生熟练理解与把握的;从描写角度看,有动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以乐景写哀情等等;从表现手法看,有赋比兴,对比、想象、联想、渲染、象征、衬托、用典、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等。寻找这些写法,体会好这些用意,多方对照,用心体验,广泛涉猎,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就能化难为易。

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香气满乾坤。”作者采用托物言志,以梅自喻,抒发高洁、不向世俗献媚的节操。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运用杜甫“十里春风”的诗句,表现往日长安的繁荣景象,对比今之凄凉,寄予昔盛今衰的感慨……各种各样的古诗,就像春天的百花,只要学生走进花园,就会游赏无限,心神领会,鉴赏水准定会有质的飞跃。

五、联串对法——定方向

所谓联串对法,就是把课外古诗与所学过的古诗进行联系串对,通过对比和迁移,触类旁通,进而找到赏析的方向。学生要把握好“横向联串”,即课内外联串。譬如,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诗中“牧马群嘶边草绿”的“绿”,联串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绿”写出草色的青葱,也写出了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蓬勃的生机,暗示春天悄悄来临,体现将士们驰猎的愉悦和保家护国的壮美豪情。

学生同样要做好“纵向联串”,即同一诗人的多首诗联串。譬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有《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两首诗都在议论战争成败之理,都提出了假设性的推想,都在借史事慨叹人生,喻自己没有抓住机遇,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感。

“五法五定”是初中学生接触古诗鉴赏的最基本方法,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要多方体会。方法运用恰当,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课内外联串,举一反三,一花引来百花开,古诗阅读鉴赏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