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制作果盘。(图片由学校提供)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的明确要求。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可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初中教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能更好落实“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下面,笔者就结合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来谈谈初中劳动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劳动教育的“全环境”
以学校环境创设为重点。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是劳动教育全环境的重中之重。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的“三线一心”为依据,新时代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学要坚持课程、课堂、课题的教师“三课”融合和劳动必修课、课外兴趣渗透课、基地实践拓展课的学生“三课”融合的教学新形态。笔者所在学校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之基,首先培育出了一批能上“三课”师资队伍,其次是上好学生的“三课”。但囿于校区环境的制约没有独立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就整合校内有限的资源,让学生从事整理教室、清扫校园等卫生清洁劳动,以及开创出“轮班帮厨”“花圃种植”“志愿者服务队”等基地实践拓展课。学校尽可能多地提供多种劳动实践岗位,提高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老师和同学通过“劳动行前备一备、劳动清单做一做、劳动感想说一说、劳动效果评一评、劳动之后想一想”的操作方式进行对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境界的培养。
以家庭环境创设为基础。劳动教育科学有效地推进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开展“在线问卷”“走访谈话”等调查工作,了解到当前不少家长对劳动教育存在着认识不足,部分家庭的劳动教育呈现淡化、弱化的现状,及时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给予学生家长家庭劳动教育的引导、帮助和指点。
以活动实践环境创设为补充。初中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环境创设是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社会实践环境是营造劳动教育环境的形式之一,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社会的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相结合,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学校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充分挖掘学生劳动的社会实践环境。
二、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功用、新内涵、新意义,唯有更加重视新型的劳动教育,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本身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由此,我们提出适合劳动教育的体验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方式。第一,体验式劳动教育是学生通过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感知,获得态度、形体、情感、知识上的体验。例如,将“五一”确定为家庭劳动实践周,开展“田间劳动遇见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领会“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第二,项目式劳动教育是指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例如“摄制班级宣传片”,各班级大都采用项目式进行。从主题的讨论——脚本的编创——角色的确立——视频的拍摄——后期的制作——作品的展示,都交由学生自主发挥。这样的劳动,培养了同学们互助和团结的精神,还让学生收获了劳动中的智慧、友谊、幸福和快乐。第三,探究式劳动教育。它是从科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或确定专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创新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学校每年组织为期20余天的“科技节”,学生们在校园的各项竞技场上比脑力、拼创意、秀绝技,上演“头脑风暴”大 PK,从而为之种下用智慧探究劳动的种子。
近年来,我们把劳动教育列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打破客观条件的限制,把劳动教育融入到习惯养成、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科教学之中,逐渐探索出“四个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劳动课堂”的建设。
三、建构劳动教育“宽评价”
由于劳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载体的活动化,导致劳动教育课业成果难以量化,不能单纯以书面考试、课后作业等常规、单一的检测手段加以评价,而应该有与之相呼应的“宽评价”。
传统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建构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有效避免了这一弊病。初中劳动教育以实践作为核心,向内可以拓展到各学科的循环探究,向外可以连接家庭和社会,所以,劳动评价必须采用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今年“五一”,我们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生节”,对劳动技能作品进行评优评奖、展台展示等阶段式评价;学校还把学生的劳动情况写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优、评先、入团的重要参考,持续提升劳动教育评价的地位和功用;涉及到家庭参与的劳动实践,学校就推出了“劳动最美”的家庭评分表、家长感言、劳动寄语等的家庭式评价。学校还通过 QQ群、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实时宣传、闭幕晚会直播,从而让社会评价参与进来。通过学校的鼓励、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肯定,学生参与劳动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促使学生有更足的动力参与各项劳动中,对学生形成劳动“内动力”起到促进、调动的效果。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学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来拟定策略,再汇聚家庭、社会多方面合力,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出一些适合相应学段的劳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