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做母亲——活出自我,和孩子一起向上而生

■王莉

《教育导报》
2022年第47期(总第3695期) 导报三版

编者按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高一女孩王晗晗对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除了是我妈妈,她还是她自己。希望妈妈不要把重心只放在她身上,而是勇敢做自己。在孩子眼里,更希望妈妈活出自我。

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千万种,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时代的母亲们,不再只是付出、包容、无私、坚强的形象,她们有了更多表达母爱的方式,她们明白,好妈妈绝不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而是应该借助孩子完善自我,成为孩子的引路人。今天,我们如何做母亲?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一位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多年的母亲,用文字记录了自己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思考。

今天,如何做母亲——

活出自我,和孩子一起向上而生

每年的母亲节,我都会写一些文字,记录这一年来自己在做母亲的路上是如何成长的,记录一年里自己接手的家庭教育咨询中最有特色的案例,也记录自己对亲子关系、母亲角色的新思考: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母亲?母亲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什么?

勿忘自我提升,做成长型母亲

大多数妈妈都知道,家庭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这个“共同成长”,我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有所反思,有所感悟,并从养育孩子中获得了进步;第二层意思是,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始终不放弃自我提升。因此,作为母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学习、提高和完善。当了妈妈之后,我们依然是独立的个体,虽然我们对孩子爱得深沉,但我们也要“自私”一些,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成长为代价去养育孩子,否则,我们就不是一位完整的母亲,也难以成为合格的母亲,难以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一些女性朋友在有了孩子之后,常常摆出一副愿意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架势,事业、健康、美丽、朋友……似乎一切都可以为了孩子而放弃。我很不赞成这样的做法。只有对自己生命足够负责和尊重的母亲,才知道如何去呵护和成全孩子的生命成长。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母亲?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勿忘自我提升,要做成长型母亲。

那么,有人要问了,在“自我”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取舍才能做到平衡?很多女性当妈妈之后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甚至愿意或不得不为了孩子而放弃工作。当自我成长与养育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呢?每个家庭的情况大不同,不会有标准答案。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或许可以给更多的母亲一些启发。

我的母亲曾经当了一届我们县的副县长,因文凭不够,组织上想继续培养她,就打算派她去省农干校进修三年,回来可继任副县长甚至担任其他要职。这对母亲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还可圆她少年时最渴望的求学梦。我们都以为上进心很强的母亲会毫不犹豫地踏上通往省城的路。

那个年代的闽西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县城到省城是个遥远的距离,需要坐一天的汽车,再坐一天一夜的火车。母亲若去进修,恐怕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不像现在有高铁,周末就能回家探亲。如果去省城进修三年,母亲就等于一年只有几天时间可以和我们在一起。母亲算了一笔账,那时候,我大姐上初中,二姐上小学,我上幼儿园,母亲说如果她去学习三年,父亲一个人照顾我们姐妹三个太辛苦了。她离家那么远,对我们疏于陪伴,很可能影响我们三姐妹的成长。

最后,母亲留下来了。为了我们三姐妹在成长过程中天天可以见到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更好的前途。每每想起此事,我就很感激母亲没让年幼的我成为“半留守儿童”。不然那三年真的很可能对我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我也为母亲当年没去进修感到遗憾,母亲的回答却是:“人生就是取舍,我选择陪伴你们,无怨无悔。”

放弃了职位的母亲,并没有放弃自己。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的单位有一个在本地的党校进修名额,这一次母亲努力把握了机会。在党校读书的两年里,母亲对我的学习态度的影响极大。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边做饭,一边用老式录音机放着磁带,磁带里是录好的学习内容,什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我就是那时候听到的,那是母亲的“形式逻辑”课。至今,“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些词在我人生遇到困难,陷入低谷的时候,总会突然跳出来,告诉我:不要悲观,没有事情会一帆风顺,因为事物都是像螺旋和波浪一样曲折前行的。

我永远记得母亲牵着我的手走向党校去求学的一个个周六下午,我特别喜欢那样的周六。“跟着妈妈去上学”这件事成为我童年时期一件特殊而美妙的事情。母亲不会知道,她那几年的求学经历成了我一生向上的力量,始终鼓励我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积极进取。后来,当我遇到学业上的困难时,我就会重温母亲牵着我的手所传递给我的力量,然后就有了新的动力。

相信每位母亲尽管情况不同,但只要心中依然有向上的理想作为支撑,都能够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也很好地提升自己。记住,你成长的样子最美,那是给孩子的最好榜样。

远离虚荣功利,做智慧型母亲

当下家教界有一股“歪风”,那就是“虎妈”盛行。一些妈妈被虚荣心、功利心、攀比心蒙蔽,忘记了对孩子的初心。她们以“我是为了你好”的借口,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绝对强势。在教育焦虑泛滥的当下,“虎妈”之类的书还被不少家长趋之若鹜。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像打了鸡血一样,无视儿童生长的自然规律,无视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无视孩子的自我意志,逼着孩子在学习、刷题的路上疲于奔命,还口口声声对孩子说:“我这是为你好。”

这哪是“为你好”,分明只是“我需要”。这样的“虎妈”并不强大,反而很虚弱,虚弱到不仅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还简单粗暴地把自己的焦虑与恐慌,以及未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失落与沮丧,全都押码在幼小的孩子身上,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挣回一个可以为父母炫耀脸面、满足虚荣心和攀比心的“伟大前程”。

所以,我们要做智慧型母亲,不要被功利心牵着鼻子走,也不要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我们要冷静思考,找回对孩子的初心。诚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其《致孩子》一诗中所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此诗寥寥数语却极有深意,引人深思:孩子不是我们的“私产”,而是独立个体。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活法。作为父母,我们的使命就是,既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又能不遗余力地支持孩子实现他的理想。

先说说接受平凡。我们的孩子,大概率都会成为普通人,是平凡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能接受孩子和我们自己一样平凡、普通;就不会拿我们自己未遂的理想强加于孩子,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或心理施压,逼迫孩子放弃自我而去帮我们实现梦想;就不会对孩子寄予过高期望。在认清了孩子不是神童、不是天才之后,依然对孩子无比珍视且积极鼓励,这样的爱才是真爱,这样的母亲才是强大而淡定的母亲。

接受了平凡,然后呢?就索性“无为”,放任孩子平庸吗?不,这也不是负责任的、智慧的母亲。智慧的母亲在接受了孩子的平凡之后,会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因材施教。我们的孩子虽不是天才,但一定有自己的天赋,一定在某一个方面有着自己的强烈兴趣与独特优势。父母的责任在于给予孩子充足的空间与充分的尊重,让孩子在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展现这个优势。

找到优势之后,智慧母亲要做到,不管孩子的兴趣在大人眼里多么普通,都不要嫌弃或嘲笑。比如,孩子不想当工程师、科学家而想当理发师、厨师、赛车手,你要坦然地接纳孩子、真诚地鼓励孩子、勇敢地支持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人生价值。我始终坚信,只要敢于坚持自我、活出自我,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亮丽风景。

“虎妈”有什么值得效仿的,真正应该被赞赏的是那些温和而坚定的母亲——温和地接受孩子的平凡,同时坚定地支持孩子追逐理想,这才是为母之道。

学会收放自如,做平衡型母亲

还有一类母亲,对孩子十万个不放心,孩子日渐长大,她还依然对孩子亦步亦趋。这样的母亲为了孩子呕心沥血,却往往吃力不讨好,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不佳,和孩子的关系也容易趋于紧张,自己的状态也很差。

小学生冬冬(化名)的妈妈就是这类型的妈妈。她甚至对紧盯孩子、控制孩子有着强迫症:孩子放学一回家,想放松几分钟,甚至很勤快地想帮忙摘菜、摆碗筷,她却毫不领情,而是迫不及待地催促孩子进屋写作业;孩子一吃完晚饭,想发呆几分钟,她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于是分秒必争地催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孩子做了一晚上作业,走出书房想和爸爸妈妈闲聊几句,想和兄弟姐妹玩耍一会儿,她就一脸严肃地命令孩子快去洗漱睡觉,第二天精神抖擞上学去。

冬冬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自由度。但凡做一点和学习不沾边的事,妈妈就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冬冬在妈妈的“高压”管控之下,有点轻度抑郁了。当冬冬和他父母来我这咨询时,悄悄告诉我,他现在一分钟都不想和妈妈在一起,只想和爸爸一起踢球。

为了孩子殚精竭虑的冬冬妈妈,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还把孩子逼成了抑郁症。这样的母亲需要学会对孩子放手,给自己松绑。孩子和我们成人一样,学习一天回到家也需要放松,需要有张有弛,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其实比成人更需要生活的调剂、情绪的宣泄、适度放松。

所以,做一个平衡型母亲,必须给孩子适当的业余时间和自由空间。放学后让孩子放松一会儿,做一些和学业无关的事,踢踢球、跑跑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兄弟姐妹、小伙伴玩闹一会儿……这些事情看似和学习无关,却能帮助孩子放松。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孩子休息一阵子再进入学习状态,这其实比一天到晚刷题,效果要好得多。

对孩子亦步亦趋、盯得太紧,还会影响亲子和谐。最好的关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不仅适用于朋友关系、婚恋关系,同样也适用于亲子关系。给双方一点空间,张弛有度更有效。孩子的事情当然要管,但不要管得事无巨细,令孩子烦;孩子的学习当然要过问,但不要问得面面俱到,令孩子怕。你要掌握分寸,掌握放手的艺术,掌握收放自如的技巧,这样既是给孩子松绑,也是给自己解绑。

虽然当了妈妈,对孩子尽心尽力没错,但你不是一个拴在孩子身上的全能服务器,你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还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娱乐和休息。你要尊重自己的这些权益,不要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茶余饭后,你不必时刻都想着“必须为孩子做点什么”:是不是孩子的哪一门薄弱科目要亲自盯一下?是不是该和孩子的哪一位科任老师沟通一下?……请放松一下,想想自己多久没有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书柜里年少时爱读的散文诗是不是束之高阁、尘封已久了;角落里的跑步机是不是很久没启动了;小区里的花儿都开了还没好好欣赏一下;久未联络的闺蜜们是不是该联系一下了。……

为人母当然要尽到母亲的责任,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我们的很多时间、精力必须倾注在孩子身上,但也不能失去自我。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的母亲,往往教育不出正常的孩子,因为母亲本身已经失去平衡。成天紧张兮兮的母亲只会让孩子更紧张,也更容易陷入养育倦怠之中。收放自如的你在孩子眼里更有魅力,教育也更能起到效果,孩子也更愿意亲近你。

2022年,“双减”政策继续深化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正在施行。时代呼唤“新”父母!妈妈们要努力成长为不忘自我提升、富有教育智慧、心态淡定平和、懂得收放自如的新型母亲,和孩子一起幸福成长。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