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劳动课标的“时代意义”
“我们首先要对劳动课程标准制定的意义有宏观的把握,然后再看具体实践的要求。”班建武开宗明义提出:“怎么理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颁布?”
班建武认为,第一,劳动课标的颁布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出台了系列文件,学校要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正式开设劳动课程。此次课程标准的颁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第二,劳动课标的颁布是确保劳动教育合法性地位的关键举措。班建武认为,劳动教育在学校处于什么位置、以怎样的方式来推进,各学校差别很大。实践中,往往变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扔到一边”的状况。劳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没得商量。”他说,劳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常常以地方课程的形式来推进,所以非常强调因地制宜,不像语文等有统编教材,必须开发具有本省特点的劳动教材。即使以地方名义开发的劳动教材,本质上还是国家课程。
第三,劳动课标的颁布是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应有之义。“不要认为只要让学生劳动,就落实了劳动教育;只要教师会劳动,就可以教劳动。一些人把劳动教育和劳动课程理解得太简单,认为劳动教育仅仅是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就完了,没有思想含量和价值观教育。”班建武认为,劳动课标的出现,明晰了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实施的基本途径和内容。课标的颁布,将极大地提高各地、各校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澄清学校、社会、家长对于劳动课程不同的理解。
◆落实劳动课程的“育人导向”
怎么把握课程标准对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班建武提出三点:一要处理好劳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二是要牢牢把握课程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是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是课程的归宿点。
“要准确把握劳动课程的性质和理念,要处理好劳动课程和劳动教育的关系。”班建武提醒教师们,虽然课标制定了劳动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十大任务群,但最重要的实践原则是——因地制宜。“‘课标’中说,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代替整个劳动教育。换句话说,劳动教育比劳动课程范围大得多,类似于德育中,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德育中的国家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道法课’就是整个德育。”班建武说。
“请注意劳动课程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课程性质中,思想性是首要属性。”班建武认为,如果劳动课程只是在动手层面上下功夫,没有在思想性上下功夫,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三类劳动”,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单元,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更多地指的是途径和方法,而落脚点则是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的培养。
“‘课标’要求,劳动课程的课时一周就一个,指望一个课时来解决劳动教育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那么,劳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和突出优势在哪里?”班建武回答,劳动课程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劳动知识的习得、实践经验的分享等方面。要在整个学校层面推进劳动教育,而不要仅仅盯着一节课,劳动课程的优势在于解决相应的思想性、观念性的东西。“不要想着用劳动课程取代劳动教育,而让劳动课程变成‘实践上蜻蜓点水,思想观念深入不下去,啥也没有留下’的几不像的样子,要区分作为课程形态的劳动课程和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的关系。”班建武说。
“我国的劳动教育和其他国家的劳动教育根本区别就在——坚持育人导向,这是劳动教育的灵魂和方向。”班建武说,劳动教育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精神风貌。不仅仅是劳动课程,这次16个课标的修订中,坚持“育人导向”成为主要特征。
◆创设真实的“劳动世界”
班建武特别提出劳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真实性,要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经历或体验,面向现实生活。一方面可以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出发创设情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真实的问题出发,指导学生明确劳动任务。
“成人所想象的劳动往往背离了学生的真实世界。”班建武说,如果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很多做法会变得南辕北辙。比如,很多学校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不爱劳动,因此,就在学校弄一块地,做种植园,想要解决学生不爱劳动的问题。但是,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巴不得天天在学校的劳动基地呆着。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去劳动显然比在教室里学习更吸引他们。“他们是不是去劳动?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劳动更多地是去娱乐和休闲的。所以,成人压根不了解现在的学生。学生在这样的劳动中收获到的是劳动素养的提升,还是其他的东西?”班建武说,只有从学生真实的经验出发,劳动课程的设计才能更符合实际。
劳动课程学段进阶安排,是很大的挑战。班建武举例洗衣服的教学,就具体洗衣服的技能而言,小学、中学、大学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洗衣服体现出的劳动观念、品质、精神确有学段性的明显区分。小学阶段体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学高年级的洗衣服,重点是探讨洗衣服背后的劳动事件——水、洗衣粉或者肥皂从哪里来,衣架从哪里来?“看起来是自己洗一件衣服,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劳动系统来支撑着个体洗衣服这个事情。”班建武说要在劳动项目式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走向对劳动更深层次的内涵的挖掘。
教师作为成人,对劳动教育会有一种刻板印象。班建武出示1978-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图,2018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28 .4%。“恩格尔系数在20%—30%是富足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孩子是在富足的时代长大的,我们两代人对于劳动的价值认识会存在很大不同。年长人会认为劳动是谋生,但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他们从来就没有过饿肚子的经历,谋生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是其考虑的重点。”班建武说道,现在和孩子讲忆苦思甜,成人和孩子理解的“苦和甜”完全不一样。“苦是某种匮乏状态,成人对苦的体验是物资匮乏,但孩子们对苦的理解则是精神世界的匮乏。”班建武说,现在孩子吃饱穿暖,但精神世界特别单调,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别的获得自我存在感和获得感的途径。
“吃饱穿暖后,精神上的价值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这个角度思考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孩子的价值在于: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班建武解释道,劳动可以把一个人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外化为一个产品,通过自己创造出的产品满足自我和他人的需求,从而获得当下存在的意义感和价值观。“怎么帮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劳动,怎么去设计?家务劳动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孩子证明自己是家庭一员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当一个孩子发现家庭里有自己存在的痕迹,他的劳动外化为家庭的环境,才能发现家庭不是做作业的宾馆,而是一个家。从这个角度设计,使日常劳动更贴合现在孩子成长真实的环境。”
班建武说,三类劳动和十个任务群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仅仅盯着衣服怎么洗、菜怎么炒上,要注重孩子自我实现感的获得,以孩子的逻辑来处理相关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不要只见劳动知识、技能而不见孩子本身。只看到一项项的劳动技能,看不到孩子真实的劳动遭遇。避免劳动教育只见物不见人,摈弃像‘菜谱式’‘使用说明书’的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走向情景化、项目化、品质化。”班建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