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博物馆里的奇妙世界

■记者 周睿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0期(总第3698期) 导报三版

有人说,理想学校的样子就是博物馆的样子。近年来,带孩子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博物馆作为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参观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们长知识、增见识、开拓思维。但很多家长也常常困惑,博物馆里那么多文物,孩子该从何看起?怎样参观博物馆才能有所收获?

触摸历史,从“博物”到“博悟”

博物馆是天然的学习空间,更是激发兴趣、引导思考的社会课堂。参观博物馆成了越来越多家长带孩子过周末和节假日的新生活方式。

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各个博物馆都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周末,罗桐带着儿子陈逸阳来到家附近的四川博物院“寻宝”。粗略地逛了一圈之后,逸阳被一件战国时期的文物吸引了目光。看说明,这是一个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壶上有四层精致的图案,每一层似乎都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

看儿子对这个铜壶特别感兴趣,罗桐请了博物院的讲解员来给儿子好好讲讲这个文物。果然,铜壶上的图案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史、军事史等不同的故事,第一层为采桑射猎图,第二层为宴乐习射图,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图,第四层则为狩猎图。讲解员说,壶上的图案就是战国时期的“朋友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劳动日常、贵族生活日常和刀光剑影。“真有意思!我也要把它拍下来发个‘朋友圈’,告诉我的好朋友们,文物里有这么多的故事呢!”逸阳兴奋地说。

回到家后,逸阳还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好好研究一番,下次再去博物馆探秘,寻找更多和这个时期相关的宝贝。

“从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给孩子讲解时,把历史人物故事和文物进行结合,再加上一些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他们更易于接受。”四川博物院公众服务部周莉娟说,故事类的题材是孩子们比较喜闻乐见的,在了解文物精彩故事的同时,他们也能从中学习到历史知识,经历审美体验,然后主动去探索、去思考、去研究。

随着博物馆从以静态展示、研究为主逐渐向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增强参与性转型,博物馆成了是孩子们研学旅行的最佳场所之一。而《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节目的热播,也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参观博物馆,不仅是了解文物的年代、功能等基本信息,更多地是发现文物所承载的人的故事和精神。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好去处。周莉娟说,博物馆里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书画、瓷器、玉器,还是西方的绘画、雕塑,这些艺术品都体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审美极致。孩子们多和美的事物打交道,能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感知。“参观博物馆还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增进亲子情感。”周莉娟说,博物馆还有更多的宝藏等着家长和孩子们去发现,在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家长不妨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会让节日有不同的意义。

创意活动,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历史、美学、自然的好去处。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协对此作出的解读中,其中一项就是教育的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学校牵手,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了立体化的教育网络。

四川博物院将互动学习、手工体验与数字技术结合,设计了一系列可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的教辅教材和丰富的体验课程。比如“疯狂原始人”活动,幼儿段的主题为“陶罐里的家”,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认识不同种类的陶器以及陶器的不同作用,体验陶器的制作。小学阶段的探究主题则是石器的制造与分类,孩子们不仅要认识各种石器、陶器,还要理解它们的制作工艺和原理,学习干栏式建筑的特点,用木棍尝试史前房屋的搭建,进而对史前人类的衣食住行展开探究。

亲子共同参与铜器制作体验活动、素陶 DIY手工活动、青铜“绣”蜀绣体验活动等,带给孩子们的艺术与人文体验,在体验中也和爸爸妈妈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享受亲子共学的乐趣。“小小讲解员”“小小文博宣讲员”“小小国宝守护人”等活动,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故事,更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每年都会推出金沙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把博物馆课程送到学校去,还和一些学校建立了馆校合作的关系。比如在金沙小学建立起了全国首个校内迷你博物馆,将博物馆系列课程送到学校,成为了学校延时课程的一部分。去年,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和成都市教科院合作开展了“我来金沙讲堂课”活动,直接把课堂搬到了博物馆里,孩子们在现场听老师讲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金沙遗址博物馆还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一些互动体验区域,开展科学课程——“金沙小小科学家”“金沙小小编程师”;自然类课程——“夜探金沙”“金沙观鸟”,还有和历史教育、戏剧教育相结合的金沙儿童剧、金沙戏剧工坊。在这里,孩子们还可以参与考古体验,在模拟“考古工地”上,亲自发掘出“文物”,感受古蜀生活。据金沙遗址博物馆负责青少年社会教育和志愿者管理工作的何莉丽介绍,从2014年至今,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线下的活动已开展了800多场,博物馆还出版了一些书籍,创编了一些学习资料,这些都是可供家长选择和利用的很好的博物馆教育资源。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推陈出新,以有趣的场景、体验、活动吸引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到来。丰富多彩的创意活动,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第二课堂”。

兴趣为先,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常有家长抱怨,带孩子逛博物馆,孩子对展品没兴趣,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孩子。逛完一圈,也只是走马观花,看完什么也没记住。怎样才能让博物馆之旅真正有所收获?

“家长不妨先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周莉娟说。博物馆的文物分为很多种类,按材质来分,有青铜器、书画、陶瓷、石刻等等,按主题分,则有四季的主题、有动物的主题、有植物的主题等等。动物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在古代,动物对于人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动物主题非常适合作为亲子去博物馆打卡时的一个切入点。

比如,生活中常见的马,在博物馆中就能提取出很多信息。周莉娟介绍,马是古代人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汉代,马也作为财富和权威的一种象征。比如,四川博物院的藏品斧车画像砖拓片,拓片呈现的马车上有一个斧头一样的标志,说明这不是平民百姓能驾驭的马,而是类似现在警车开道的作用。在参观这个藏品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准备一些和马有关的成语,与孩子玩一玩成语接龙的游戏。

游戏是打开亲子话题的好方法,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简单的游戏。比如,参观东汉时期的车马过桥画像砖拓片,上面呈现的柱梁式平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数一数桥上一共有多少柱梁。通过观察和计算可以发现,这个平桥共有16根柱梁,这也是汉代使用的桥的典型。一些数字比较明显的文物,家长都可以引导孩子去数一数,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只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学习随时都可以发生。家长要做的是从孩子的视角重新观察这个世界,不要用自己已有的认知,限定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周莉娟说,如果发现孩子在博物馆中有了感兴趣的东西,同样可以带着孩子在生活中去寻找。

当然,提前做好功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观博物馆之前,可以通过阅读、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激发和培养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让孩子认识到,参观博物馆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周莉娟说,看展览的过程中,家长不需要具备多么专业的艺术知识,引导的关键在于激发孩子的观展兴趣。比如,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展品,并说出感受。再问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件展品,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观察进行了思考,与作品也就形成了连接。

而在何莉丽看来,要让孩子的博物馆之旅收获多,家长先要建立起对博物馆的好奇心和亲近感。“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博物馆,你的孩子也很难爱上博物馆。”何莉丽说,“我曾经在馆里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孩子满怀期待地问父母‘这是什么’,父母给出的回答却是‘你自己看展板吧’。这不是一个正向、积极的引导。”增进对博物馆及其历史文化的了解是家长的必修课,带孩子进博物馆,家长要做做功课,至少要对博物馆的基本信息有一个提前的认识。

“如果孩子对动物感兴趣,可以来金沙看梅花鹿、看“大象”(象牙、骨骼),从动物入手了解3000年前人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当时的生态资源;如果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可以来金沙看石罄,听3000年前的天籁之音;如果孩子对美术感兴趣,可以来金沙欣赏文物之美,临摹这些文物。”何莉丽说,参观博物馆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结合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点,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让孩子逐渐喜欢博物馆,愿意反复多次地到博物馆来打卡,才是利用博物馆教育孩子“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