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举行首届师生厨艺大赛——

领略川菜文化,让孩子懂劳动会生活

实习生 马晓冰 文/图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0期(总第3698期) 导报二版

“今天的‘泡家厨房’在做什么菜呀?”一个二年级的男孩路过“泡家厨房”门口,好奇地探头来问。5月19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举办了首届师生厨艺大赛,由该校三年级的孩子们3人一队,在现场用调制好的肉馅、抄手皮比赛包元宝抄手。老师们也各显身手,做了很多款“土豆创意菜”。

“我也会包抄手哦,我姥姥什么都会做,我都是和姥姥学做饭,她很厉害的!”男孩认真地说道。今年9月起,劳动将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课堂,成为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构建家校协同下的小学劳动课程体系,实现“以劳培德、以劳益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的应有之义。

传承川菜文化,体会劳动之美

俗话说,“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品川菜之味,需要得其味也知其味。不仅仅是品尝菜肴的滋味,更是对其背后蕴含的文脉基因的探寻。5月19日,四川省川菜对外交流促进会在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开启首届“川菜文化少年推广大使评选活动”,旨在让“四川少年们”在劳动中体会文化内涵,在分享中承担传播重任。

巴蜀文化不是空洞的符号,通过川菜及川菜文化的学习、制作与推广,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与实践中感悟参天树木根之所在,怀山泉水源之所流,并从中形成具有饱满个人体验的劳动幸福感、尚美感。活动中,成都市劳模、成都市工匠代一搏,立足个人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劳动奉献光荣,奋斗创造伟大”,并鼓励孩子们从小事做起、踏实进取,要“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将川菜文化、巴蜀文化传承与发扬,代代更迭的创新、创意必不可少。中国烹饪大师、中餐美食文化全球推广特使、四川省川菜对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李凯,向孩子们展示了许多自己的创意作品,其中有“荔枝虾球”“龙宫寻珍宝”等,它们造型各异、制作精美,像是一个个艺术品。李凯通过“看图猜原料”与孩子们互动,借此启发孩子们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活动最后,李凯还将自己用西瓜上雕刻出莲花的创意作品赠送给了回答正确的孩子,孩子看着手中的“西瓜莲花”如获至宝。

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四川省妇联原主席、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清华在来信中倡言:“从烹饪一道川味开始,争做川菜文化推广大使,从劳动教育中学会爱自己、爱家人,从推广活动中学会爱家乡、爱祖国,带领正宗的川菜走出去,让全国乃至全球的友人了解我们真正的川菜文化,将历史悠远的巴蜀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

烹饪一道川味,感受劳动之趣

“快点快点,要倒计时了!我来帮你舀馅儿,我们把这几个包完,摆得好看一点。”第三组的孩子们正紧张而有序、忙而不乱地进行着比赛收尾工作。“泡家厨房”厨艺比拼大赛紧接着推广活动后进行,孩子们早在候场准备时就已摩拳擦掌了。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参赛学生3人一队进行小组合作,1个人负责舀馅料,另外两个人负责包抄手。只见孩子们手法娴熟、配合默契,一个一个“小元宝”很快就盛满了盘。评委们则从卫生、形状、馅料(分量)和速度五个方面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评比结束则立即煮锅烧水下抄手,让孩子们马上就品尝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元宝抄手。“太好吃了!”“好烫呀!”“好想再吃一碗。”孩子们排排坐在后面开心地边吃边讨论,幸福感和成就感在热气腾腾中洋溢。

“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上‘泡家厨房’的课,我女儿每次可积极了。”“泡泡娃”连梓惠的妈妈说。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同参、形神兼具,“泡家厨房”厨艺比拼大赛将合理任务安排、学生自我管理与小组团队协作有机结合,让孩子在展示个人技能的同时加强合作意识,还能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真正实现了在劳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

孩子们吃抄手时,老师们也在一旁大显身手——“翻滚吧,土豆”教师土豆创意烹饪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比赛由一至六年级的教师自愿报名参加,两两一组,代表本年级“出战”。土豆是孩子们投票选出的“最喜爱食物”,为了让孩子们喜欢、评委们满意,老师们也拿出了招牌手艺:鸟巢土豆丝饼、锅巴土豆、黄金千丝饼……其中二年级工会制作的“土豆不土”更是受到了评委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以芝士为馅料包裹着厚厚的土豆泥,制成饼状,再将其外层撒满肉松,置入油锅炸至金黄,复炸后捞出,用番茄酱、沙拉酱或辣椒粉点缀并调味。原料健康、造型可爱,大人小孩都喜欢。

老师们的比赛给孩子们做了模范与榜样,“小朋友们会发现,他们的老师不仅能教知识,还会做很多好吃的,他们就更崇拜自己的老师了。”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书记、校长周英说,“这样的比赛也是想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具备做好菜的技能,不仅对学生好,对教师的家庭幸福也有益处。”

家校携手共育,培养劳动自觉

让孩子动手,家长要放手,家校要携手。据周英介绍,在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泡小西区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了适合学生成长的“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构建了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常态开设农耕实践、植物组培、家务劳动、社会服务、工艺手作以及生产劳动课程,搭建家庭、校内、校际、社会劳动技能比赛的平台,让学校的“小社会”与校外的“大社会”充分互动,激发学生劳动热情,树立正确劳动观。“教孩子们学做川菜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川菜也是我们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载体。爱家乡的美食、懂家乡的食文化,孩子们才能更好地爱家乡、爱国家。”

周英说:“在‘泡家厨房’,我们每个学期都会为孩子们开设至少一个主题课程,不同年级有不同主题的学习内容,低年级的是包饺子、抄手等等,到了高年级会学做川菜,比如‘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经典川菜。”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动脑不动手,快要被打倒。动手不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陶行知这首脍炙人口的《手脑相长歌》,道出了手和脑统一的重要性。打造科学、有趣、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的劳动课堂,泡小西区进行了主题课程设计。孩子们不仅仅是学习炒菜、做饭,在进厨房“上手”之前,还要先学习相关菜品的文化渊源、历史故事、认真掌握菜品的不同做法与具体步骤,并要自己进行思考与创新,在家里继续实践,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启智润心。

“家长都是很支持学校的这些课程的。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孩子在劳动中感悟劳动的价值、学会尊重劳动者、了解劳模精神并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和美德,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孩子在劳动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连梓惠的妈妈说,“我家小孩最擅长的是做蛋炒饭,在家她会主动要求来炒饭,做的味道不比我们大人的差。”

“我在家也会包抄手,和爸爸妈妈一起。但我更喜欢做一些甜点之类的美食,我还会烤小饼干,做出来以后可以和好朋友分享。”活动结束之际,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在和记者聊天时说道。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