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在小学低段教学中的实践

■苍溪县北门小学校 黄华琼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1期(总第3699期) 导报三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应从小从早抓起。

一、培养孩子数学阅读的现实需求

现在的孩子被电子产品包围着,一回家手机、电视、电子玩具……家长总是在老师面前抱怨,自己管不住孩子,孩子不爱看书,坐不住,遇到不懂的知识不学习、不思考。老师也认为,布置的数学题不少学生不认真审题,反复犯错误。不爱阅读,不认真阅读,几乎成为当下学生学习数学的通病,很少有学生主动去阅读数学教材获取知识。如果老师没有引导或者预留阅读例题的时间,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普遍存在短板。

二、培养孩子数学阅读方法探究

1 .改变观念。一说到阅读能力,人们想到的是给孩子买作文书、神话、寓言、成语故事书,中外名著……好像只有语文才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要获取数学知识,就要充分阅读数学教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因为数学语言呈现出符号化、逻辑化、抽象化等,它没有抒情的语言,往往比较枯燥,但却是学生获得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重视数学阅读。

2 .培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好的习惯是从小培养的。首先由浅入深,培养兴趣。一年级孩子就如一张白纸,对数学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数学的作用,而且数学教材语言不如语文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要让小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发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其次移花接木,激发求知。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游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找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数学课外读物,在数学课上创设奇妙、有趣的情境,引入数学新知的学习。最后因材施教,培养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教师要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多鼓励从阅读中获取数学信息,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主动学习,养成阅读数学的好习惯。

3 .强化训练。数学阅读引导,应从让学生会看、会说、会疑、会辨入手。第一步,引导看主题图,学会看图说话;第二步,在“看图说话”中插入数字,让语言“数学化”,即找到数学信息;第三步,引导质疑,即学会根据相关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四步,引导学生分析,辨别数字,公式,图表,数学符号表示的意思等,通过看、说、疑、辨明确题目中的逻辑关系,最终明确例题所讲的新知识。

数学计算题阅读引导上,让学生结合图找到数学信息。教师教读,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大声跟读,接着让学生再自读一遍,可齐读,可让个别学生读,最后再口头计算或者板演。如需要学生数而获取数学信息的例题阅读引导:让学生“数数点点”,先让学生数一数(手指着数),点一点(铅笔点一点,做上记号,避免数错相关数学信息),看图思考图意;接着引导学生叙述图意,师纠正;然后让每个学生都会叙述,并能够分析题意根据题意解答。

数学问题阅读的引导,让学生“边读边问”:第一步,教师教读,学生指读;第二步,学生自读;第三步,边读边咬文嚼字,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能问出关键字词的作用,准确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根据题意列式解答。当老师放手时,学生自己能够根据老师对这些知识阅读的指导,完成对数学教材的主动阅读,在阅读中不忘圈点勾画,补充条件,填空解答,完成对数学教材章节的初步阅读,对例题有初步的整体认知,对知识体系有初步的感知,然后能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而获取数学知识。

三、构建数学阅读长效机制

1 .有的放矢,培养兴趣。数学不仅是计算,更是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建立逻辑关系,掌握数学解题方法是关键。不仅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老师“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条件反射性知道结果,不能提升学习效果。只有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研究数学,从数学的学习中体会到学知识的乐趣,逐渐养成具备数学阅读素养的学生。

2 .循序渐进,养成习惯。老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良好开端。低段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注意力分散,学生没有阅读数学教材的意识,对阅读数学教材这一概念认知模糊,如果将教材沦落为习题集,也就不要谈养成阅读数学教材的好习惯了。从低年级开始,老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习惯。

3 .教学研究,引领拓展。把数学阅读研究作为数学课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不断探索学生数学阅读有效形式,不断推广数学阅读研究成果在不同学段运用,由点及面,由低到高,普及数学阅读方法在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中使用,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不仅是数学学习方法,也是数学学习能力的体现。只有不断探索培养途径,不断改进培养办法,坚持从小、从早抓起,让孩子学习数学事半功倍。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