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如何开启朗读训练这扇大门,让孩子们与感情朗读同乐呢?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策略做了以下探讨: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低年级学生接触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较少,当他们目视双行,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时,经常会一字一顿地读或唱读,甚至于会读破词、句。到了中高段,唱读的现象仍时时发生,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更是难以准确把握。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语句的停顿,重音及情感、语调的变化。对于文字较多的长句子,学生朗读时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范读是最好的方法。
二、传授方法,掌握技巧
1 .学会抓住关键词语。读好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和情感。如:教学笋芽儿》“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一句,我引导学生:“低声呼唤”时是怎样的表情?学生领悟到要轻轻地读。“沉睡”是什么意思?学生意识到要亲切地呼唤。通过对关键词“低声呼唤、沉睡”的点拨,学生的脸上马上出现了亲切的表情,读的语气也温和。“熟能生巧”,随着朗读文本数量的积累,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捕捉文中的关键词语,语感悄悄地形成,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了。
2 .换位联想,自我感悟。新课程的课文贴近生活,朗读训练时教师不妨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及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让孩子想一想: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学生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地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反复诵读,体验快乐
1 .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鼹鼠先生、松鼠太太、小松鼠等小动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2 .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三种:(1)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2)动作表演式朗读。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的第三自然段,用连续动词“挖”“挑选”“移”“填”“扶”把邓爷爷植树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为了加深理解,在朗读时,我安排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在边做边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3)编剧式表演。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剧表演,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体会角色形象,读出真情实感,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3 .比赛式朗读。比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同一篇课文可以进行同桌、男女、小组、师生赛读。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晨会课和班队课时间举行班级朗读比赛,让朗读小能手展示自己的魅力,带领大家共同提高。
4 .想象式朗读。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如学生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在菜园旁边追黄蝶;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到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菜花中飞舞的蝴蝶……想象式朗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5 .配乐朗读。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愁”,根据意境出示“月落、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的画面,配以绵远悠长的古筝,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走进诗作,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中的语言文字和诗人纷繁复杂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评价指导,提升能力
1 .双向互动,师生互评。一方面教师评。学生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也可以找对子互评,以发现对方的优点为主。
2.学生自我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