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双桥小学:探索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新样态

■本报记者 葛仁鑫 倪秀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1期(总第3699期) 导报二版

“双减”后,如何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丰富的课后服务?丹棱县双桥小学自2018年起开设书香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后服务体系。目前,全校开设21门社团课程供学生选择,陪伴他们度过多彩童年,为乡村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进行了有益探索。

从书香课程到课后服务

2017年,陈军来到双桥小学任校长,那时学校还没有成形的校园文化,艺体课程也比较单一。

“在文化课的学习之外,很多艺体类的技能学生都不会。”陈军表示,自己也是在农村长大,让农村的孩子能享受到跟城里一样优质的教育,是他从教最大的心愿。

于是,在2018年,双桥小学开设起书香课程,利用每周一下午两节课的时间,根据学生兴趣为他们补足艺体方面的短板。

刚开始时,学校受限于场地、师资等因素,开展的艺体项目并不多,也是在2018年,原本位于校内的幼儿园从双桥小学剥离,腾出一栋两层的教学楼,为学校缓解场地难题提供了契机。

2019年,双桥小学启动对幼儿园教学楼的改造,打造各种功能室。同年,随着国家课后服务相关政策的出台,双桥小学进一步优化书香课程,完善了老师报课、学生选课、家长评课等一系列课后服务制度,项目也逐渐丰富起来。发展至今,学校已开设21门社团课程,涵盖书法、舞蹈、创意画、跆拳道等各个类别。

而对于不可多得的场地,双桥小学物尽其用。去年,学校又在空闲的楼顶打造出种植园,将教学楼旁的空地建设成烹饪基地,教学楼后的一角也被围成了小小的养鸡场……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得到了有效利用。

激活农村教师“生长力

农村学校能否开足开好课后服务,师资和场地是关键,在场地难题得到缓解的同时,如何有效激活教师资源,也是双桥小学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化解师资难题,从2018年开始,双桥小学每学期都会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同时,学校也积极挖掘老师自身的特长优势,“有特长的老师先把想要开设的课程报上来,实在没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也可以先来当助教。”陈军说。

徐玉梅是双桥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最开始参加书香课程时,她是创意画班的一名助教。“那会儿看着大家在石头上、瓦片上、矿泉水瓶上作画,自己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徐玉梅说,后来自己慢慢摸索,向同事学习,在网上看教程,后来,她也成了创意画班的任教老师。

语文教师侯甜也是从助教开始,逐渐成长为现在黏土班的任教老师。为了确保黏土课的顺利进行,她常常会在课前自己先用黏土试做一遍,“花的时间更多了,但并不觉得累,因为喜欢黏土,能够参与其中就觉得很开心。”侯甜说。

如今,学校总共36位老师,除了一名老师因身体原因没有参加外,其余35位老师都参与到了课后服务中。

到了每年的元旦和“六一”,双桥小学会组织各种节目展演,学生登台演出的同时,老师的教学成果也得到检验。此外,双桥小学完善评价体系,利用家长满意度测评、新一年度学生预选人数等多种指标,既对优秀教师进行有效激励,也建立起末位淘汰机制,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

成立首个童声合唱团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采一朵,送给我,小小的姑娘。”去年,双桥小学来了一位声乐专业毕业的音乐老师,便随即组建起建校以来的第一个童声合唱团,孩子们天真纯朴的合唱回荡在校园里,让人忍不住驻足聆听。

双桥小学童声合唱团的成立,填补了丹棱县农村学校没有合唱团的空白。学校音乐教师何巧芬说:“很多孩子是带着好奇来参加的,一开始连基本的发声技巧都不知道。”一年下来,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何巧芬带着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们也渐渐变得自信。

丰富的课后服务在悄然之间影响着学生的童年,这一点,家长们也能切实感受到。学生家长石小芬为了支持儿子的爱好,为他买了一张乒乓球桌放在家里,“以前是我们教他,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社团后,现在是他回来教我们了。”石小芬说,随着儿子的球技越来越好,人也变得越来越阳光。

“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可以让人的一生都受益无穷。”陈军表示,学校还将继续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上下功夫,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更好的乡村教育资源,为这些未来的建设者抹上一缕亮丽的人生底色。”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