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4日,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工作协调会上,中国美术学院成为教育部直属精准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的高校之一。同年10月,承担起支持地方教育的重托,带着为凉山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美术人才的梦想,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高文来到了西昌民族幼专,开启了他个人艰辛又充实的支教生活,也为西昌民族幼专的艺术教育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创建非遗技艺教学体系 点燃教与学的激情
第一次踏上凉山的土地,第一次来到西昌民族幼专,高文做的第一件事是连夜把艺术教育系的美术教师召集起来,摆“龙门阵”,开展“头脑风暴”。
“直到现在我都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我们整整聊了4个多小时,内容包括整个系部的教学架构、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一直持续到下半夜,竟没有人感到疲倦。相反,我们预感艺术教育系将会有全新的改变。”艺术教育系副主任胡云贵回忆道。
在后来深入的调研中,高文发现,学生专业基础较差、实践教材缺乏、系部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老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不好。
要改变现状,必须下大力气。高文利用节假日,与师生一道走进美姑、昭觉等彝区考察了解彝族文化,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水,累了找块草坪躺着休息,夏天酷暑难耐、光照强烈,不知晒破多少层皮;冬天寒风凛凛、冰冷刺骨。他们走村串户,采访当地非遗专家、彝族文化研究者……克服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等困难,收集古彝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是艰辛的,但面对保存如此完整的彝族服饰、彝族文字、彝族礼仪、彝族天文等,高文感叹自己20多年的研究终于遇上了知音,决心从彝族天文历法和古彝文字与中国上古文化的千丝万缕中寻找突破口,拨茧抽丝还原古彝族文化,探究全新教法。
经过日日夜夜的探究,高文提出从民族非遗文化入手,创建非遗工作室+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的非遗教学体系。
“我刚到西昌民族幼专时,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都不是很好,作为彝族学生,我对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高老师运用古彝文字象形化的方法来进行写实创作,用自己的手画本民族的东西,激活了我的创作动力,我感到很开心也很享受,将来我还会进行文创开发,把彝族文化传播得更远。”来自昭觉县达洛乡的学生俄木瓦西道出了众多彝族学生的心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实践证明,这个崭新的教学模式让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教师教得愉快,学生也学得愉快,教与学的激情被点燃。
“非遗教学体系让教师在引领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肩负学习研究非遗项目的职责,教学思路上,既深入挖掘了彝族文化,又忠实传承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发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之后,苏醒的自信心会拓展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上,更加热爱民族文化与华夏文化。”艺术教育系教师张章激动地说。
家人的支持 鼓励他在美育教学中劈波斩浪
作为学生们的“高爸”,高文倾其所有、尽职尽责,但对自己的家庭,他却有满满的愧疚。
高文平时忙于教学,很多科研项目只能在假期完成,于是他成为了一年四季不回家的人,时常在学校过着一碗泡面过一天的生活,但他乐此不疲。高文老家在重庆,工作在杭州,80多岁的父亲只能委托给兄弟姊妹照顾,妻子和儿子在浙江工作和学习,自己又只身一人在凉山支教。因工作需要,支教时间一再延期,由当初的一学期到三年。长时间的聚少离多,让远在杭州的妻儿开始抱怨:既然你“躲”在大凉山不肯回家,干脆我们就“亲上凉山”一看究竟,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你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2021年7月,高文妻子带着儿子来到西昌民族幼专。高文带着妻儿到自己开展联合课程和科研考察的地方走访,让他们亲身感受大凉山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美食、建筑、节庆等,还向妻儿展示自己取得的研究成果。从此,家人改变了对高文的看法,从当初的抱怨变为理解乃至支持。家人坚定的支持成为了高文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劈波斩浪的强大动力。
支持高文的不仅有家人,还有中国美术学院这个“娘家”。自从高文到西昌民族幼专支教以来,他也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和西昌民族幼专的联系纽带。在教学中,他发现“短板”,就向中国美院提需求。中国美术学院鼎力帮助,先后派师资团队5批次、开展联合教学50天,通过教育部对口支援专项计划招收学校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6名,采取专家讲座、远程指导或选派教师短期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这些帮扶工作,也得到了上级肯定,获得教育部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2021年12月,高文和中国美院同事马旭东一起带领美术教育专业的师生,创作了200多米长的大型墙绘《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暨礼州会议彝海结盟·西昌民族幼专民族团结大家庭》,生动再现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暨“礼州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之后,高文又带领师生完成了“巧渡金沙江”主题的墙绘,将红军过凉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了集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为一体的美育墙,让全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一件作品都浸透着高文的心血,这些作品让我们的校园有山有水、有图有文、有声有色、有灵有气起来,它们以一种举重若轻、以轻且微的方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之中,对全校师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校艺术教育学习及精神体验中的重要载体,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传递着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艺术教育系教师罗阿进说。
下一步,高文准备在艺术教育系开设墙绘专业课,为凉山墙绘艺术、公共文化艺术和社区美育提升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积极筹备第三届支格阿龙文化研究会和论坛;探索地方非遗文化与民族师范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一条文化自信格局下高校联合美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民族特色发展之路。
高文带领学生创作墙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