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进课堂——

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实习生 马晓冰 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8期(总第3706期) 导报一版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方案与标准将于今年9月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劳动课”将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对于纠正现存的一些忽视劳动、轻视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等不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课就是洗衣做饭吗?劳动课“作业”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劳动教育的实施会不会变成“教师布置任务、家长负责实施、学生拍照上传”?怎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与考核?劳动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

学什么?

通过技能的学习达到能力的提升

“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这四个核心素养给了‘学生在劳动课上学什么’一个非常清晰的导向——学的是技能,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能。”成都市武侯区劳动教育教研员王艺蓉说,“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明显区别在于,它不来源于课本,而是源自于生活,有很强的实践性。”

东城根街小学的“小问号”课程,正是紧扣生活实际进行设计的,“小问号”的理念在于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再通过劳动解决问题。

“比如,校区有一片土地,土质一直以来都不太好,没有办法种植花草。问题就来了——那它适合种些什么呢?孩子们对土壤进行测量,发现其中一些元素的含量或者它的土质更适合种植多肉,所以,我们就把它变成多肉的种植园。”东城根街小学副校长赵抒举例。包括如何照顾自己和服务别人、怎么样在生产劳动中把生活过得更有趣和更美丽、怎么使用工具、怎样更好地整理内务等等,都是“小问号”课程涵盖的内容,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劳动实践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们解决各种生活小疑问的妙招。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独特性,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从五育并举的提出到劳动教育落实进课堂,其中最大的变化和效用在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化,是一条真正能够去探索和实现五育相融、综合育人的有效路径。”在王艺蓉看来,劳动课的实施,并不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在与多学科的联动中,不同课程的价值也在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红牌楼小学举行的“回锅肉”主题课程,从劳动课做回锅肉、语文课写回锅肉到音乐课唱回锅肉,劳动的价值与体验贯穿在每一个课堂中。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有烹饪技巧、有合作能力、有对文化的追溯和认识,还有他们劳动热情的激发。

怎么教?

家校社资源联动,五育相融共推进

不同学校所拥有的资源、场地不同,设施各异,如何有效协同资源,拓宽教育场域?这是实施劳动教学的前提问题。

“首先是因地制宜。”王艺蓉指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客观条件,充分挖掘校内的劳动教育资源。比如,一个中心城区占地面积非常小的学校,可能没有条件去开展一些需要较大面积的种植劳动,但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文化设立课程。”在小学阶段,课程的要求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如果把家校协同的机制真正建立起来,也可以在资源缺乏的条件下把日常劳动教育做得非常落实,学生同样也可以去形成劳动素养。

东城根街小学特色的志愿者服务课程,从学生刚刚进入一年级开始就可以参与。根据班级需要,学生去发现岗位、申报岗位和竞选岗位,包括黑板管理员、洗手液管理员、电灯长等等,孩子们在各自的小小岗位上发光发热。

这样的劳动课程贯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并不需要特别的场地和设施,但能够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服务他人意识,当孩子们发现自己能够给他人和集体带来积极价值,他们也会很有成就感,由此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王艺蓉对五育融合的促进与实现提出了五点要求与建议——

首先需要教师认识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不仅仅是对劳动技能的传授,还有丰富的培德、增志、强体、育美等等效用。

其次,劳动教育的主体具有协同性,不仅是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执教,整个课程背后,还有家长、社会其他主体的共同推动,比如烹饪课需要学生在家里练习,也需要食堂的大厨进行指导,师资是灵活、多元的。

第三,劳动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体现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课程的全面进行上。部分家长和老师存在误解,觉得劳动课就是扫扫地,洗洗碗,这是错误的。生产劳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创造财富的过程,体验劳动的成就感。还有服务性劳动,与社会组织、社区开展公益服务、职业体验等等。

第四,劳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具有完整性,一个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课上40分钟,还有课前和课后,真正贯通在学生生活学习中。

最后,劳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具有多样性。劳动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包括讲解、说明、操作、项目实践、榜样激励等等,这些环节是连贯的、相互协调的,是一种关键环节和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如何评?

正向激励为目标,过程与结果并重

如何评价劳动课的成果?首先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王艺蓉指出:“对劳动教育的评价,是为了正向激励学生,引导学生长久地形成劳动素养。素养无法用评等级来定性,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劳动品质、树立劳动精神,让学生长久地坚持劳动,最后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良好社会风尚,是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深远的意义。

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评价时,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很多学校现在都自己研发了一些记录单、档案袋、观察表之类的工具,来记录学生的成长与变化,其中就能看到劳动真实发生、真正塑造孩子们的作用。”王艺蓉说道。

“我们在劳动教育的评价上,有学校特色的任务单和评价表,任务单以完成率来评价,评价表由家校共评,不同年级或班级会有一些不同的设计。”东城根街小学副校长赵抒介绍说,“我们也有专门设计的一款校园流通的‘劳动币’,孩子在班级或家中如果有很突出的表现的话,就会奖励给他‘劳动币’。获得的货币可以用来兑换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和喜欢的老师一起吃一顿大餐、认领一棵校园里的小树苗,一年之内由这个孩子全权管理它,给它浇水、施肥、除虫。我们希望以儿童的方法让孩子感觉到每种努力都会得到回报,所设置的这些心愿的实现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正向的循环。”

对于劳动课的作业,王艺蓉认为,“作业”这种说法本身,还有一个值得探索的一个空间。“提到作业好像无形中又给孩子增加了一定的作业量,但如果基本的一些劳动已经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那它就不能够被称之为作业。如果在劳动课上还要探索怎么样设计作业的话,我想它可能并不符合劳动教育的初衷。”王艺蓉补充说,“当然,在前期探索阶段,形成习惯的初期,是可以有一些鼓励式、引导式的任务布置,但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