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双减”之下,如何协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让孩子度过健康积极、充实快乐的假期?如何有效提高教育质量?6月21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家庭教育研讨会在重庆市两江新区重光小学举行。研讨会由重庆市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学会、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局主办。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志勇在研讨会上倡导——
家校社协同育人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 本报记者 张文博
父母要担负家庭教育的法定义务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促进法》确立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也确立了政府促进家庭教育的法定义务。张志勇就父母要担负家庭教育的法定义务,从6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家庭是承担重要教育职能的社会组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承担着人口生产和社会生产的任务,同时,它也承担重要的教育职能。过去,家庭基于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也承担教育后代的天然责任;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后,意味着家庭成为承担教育后代的社会教育组织,从法律上得到了确认。
父母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所接受的教育,对人的一生的教育来讲,具有奠基性意义。陈鹤琴曾说,从出生到进学校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阶段打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得不稳固,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构。
父母应该具备家庭教育专业素养。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会爱孩子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促进法》从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学营养学、健康学等方面,给为人父母者提出了专业要求。因此,成为有实践智慧的家庭教育者,做一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职责的合格家长实属不易。
父母应该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提到人类的文化有三种,分别是“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留下来的经典,供我们从中学习成长和进步;“并喻文化”就是同辈同伴,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后喻文化”就是下一代他们有他们的长处。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终身学习者和实践者。《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婚姻登记机关、妇女联合会、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要承担一系列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法律规定了这些机关的义务,那么成年人从走进婚姻殿堂到为人父母,也应该自觉地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学习做优秀、合格的家长。
父母应该与学校教育共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作为育人的系统工程,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协同育人的结果。
家庭教育是父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尽管《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帮助父母及其监护人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但它仍然规定了一部分强制性条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父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深刻把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
“现在,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似乎话语体系只有一个,就是升学考试,失去了独立性,成了升学教育体系的附属物。”在此,张志勇提出教育不能陷入“三零教育”的陷阱。所谓的“三零教育”是指:如果孩子的身体出了问题,所有的好成绩都归于零;如果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所有的好成绩都归零;如果孩子的人格出了问题,所有好成绩都归于零。
在“双减”改革政策落地的监测工作中,张志勇发现,81%的教师意识到“双减”之后课堂教学质量的压力增大了,但仍然有44 .5%的教师还没有自觉地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双减”的根本举措。同时,他发现68 .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仍然是以讲授为主。
“我们的教学行为以讲解、训练为主,都在低阶学习的层面,但是我们又试图实现深度学习,达成素养的养成。如果育人方式不走出以讲解、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试图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科素养就是缘木求鱼。”对此,张志勇提出一个观点——唤教育哲学的革命。“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不是从讲简单的知识理解开始,而是在总体活动建构当中,让孩子主动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知识掌握得会更牢固。”
前不久,新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在哪里?”答案显而易见,在家庭和社会教育实践里面。因此,张志勇认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育人方式,打通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实践教育的关系,重建学校与家庭、社区,学校与生活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实践。”
在张志勇看来,劳动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都是学科实践教育实施的好方式。这些课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学科课程之间的知识建构,会在孩子的大脑里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我们说不要搞校外学科知识的补习教育,不是说不要校外学科实践教育,而是要建立一个学科校内外协同的育人体系。”
“今天的教育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是知识学习过度,大量时间都用在考试科目上;另一方面道德、体育、美育、劳动相对匮乏。”张志勇提出,充实、丰盈而充满挑战与好奇的儿童生活,恰恰是学校学科教育智慧的源泉。儿童生活中的经验,构成了学科知识网络联结的桥梁和纽带。
因此,家庭教育要以生活育人为主,要有劳动生活、阅读生活、体育生活、自然探索生活、社会实践生活等等,这些生活教育本身对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支撑。
全面推进家庭学校协同育人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包办、短视、偏颇、盲目自信,这是很多家长存在的4个问题。”张志勇指出,首先,家校需要在教育理念上形成共识,才能够形成合力。
其次,家校教育环境要协同。一个不热爱学习的家庭环境,想让孩子热爱学习是不可能的。然后,教育的功能要协同。“双减”提出了很多家庭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完成剩余的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保护孩子的视力,进行家校亲子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等。这些任务说明家校的教育功能要协同而不是趋同,更不是让学校的任务取代家庭教育的任务。
张志勇举例,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已经做完作业了,回家后家长又布置课外作业,这就是家校没有协同。其实,让孩子在家里预习第二天的课文,比做课外作业要好得多。“现在的情况是,课堂效率不高,作业来补;作业来补,时间很长,休息不好,学习效率降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教育方式需要协同。张志勇提出,家长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孩子进行民主协商。“现在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太多了,已经成为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凶。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人格不尊重,这种教育方式实质上伤害很大,孩子的焦虑压力和抑郁的程度会增加,行为问题也会增加。”所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家庭教育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学科教育之间要有功能上的活动协同。”张志勇举例,孩子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家长问孩子,这几个字认识吗?孩子说都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吗?结果什么都不懂。“这样的教育肯定是无效的。”后来,这位家长在双休日带着孩子去做义工,让孩子协助社区做核酸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生活里的很多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替代不了的。
最后,习惯的养成要协同。张志勇强调,家庭教育里很重要的是孩子的习惯养成。“一年级的小朋友没有时间观念,没有任务意识,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是在家庭里面准备的,准备好之后,孩子的学习生活的能力保障、基础保障、条件保障就有了。”所以,家校协同不是学科知识教育的协同,更重要的是家庭里应该做的是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