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开启师生“破圈”之旅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
2022年第62期(总第3710期) 导报三版
从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到群文阅读,再到已初显端倪的“群书阅读”,近几年来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已经从语文学科走向了英语、数学、艺术等其他学科。在这个信息高度共享、资源鱼龙混杂的时代中,一个人的阅读力将直接影响其认识世界,甚至影响终身学习与生存。如何有效开展群文阅读,如何优化群文阅读策略和路径,是教师、学生乃至所有人都需要终身学习并不断精进的能力。在学校育人主阵地,这些任务更多地落在了从事文本解读、阅读行为探究、阅读习惯培养的中学语文教师身上。

6月23日,“基于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活动在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举行,刘勇(成都市、双流区)两级工作室和该校初中语文教研组,以刘慈欣科幻作品的群文阅读课堂为开端,总结了该工作室“改变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定势,优化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突破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思维能力养成的瓶颈”等方面的探索。

◆一节科幻课堂——

尝试突破传统教学“瓶颈”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课堂一开始,初一的孩子就被戴伊玲老师出示在投影上的文字和星云的图片吸引住了。在这节题为《至所未至,思所共思——魅力科幻》的阅读课上,戴老师把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和《微纪元》节选作为主要阅读材料,通过浏览选文、情感朗读、师生对话、推理思辨等环节的设置,将学生带入科幻的文字世界,更进入从幻想、科学到人文的思维发展过程中。

“幻想,是科幻小说的特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带上她的眼睛》和《微纪元》的节选部分,勾画出令你感到惊奇和震撼的幻想。”问题一提出,早就读完作品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述说自己印象深的语言和细节。孩子们回答完后,“传感眼镜”“中微子通信”“落日六号”“纳米技术”“微人类”……让人充满各种遐思的概念在 PPT上闪现出来,戴老师紧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幻想片段进行朗读。“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带上它时……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奇妙的科幻世界让下面听课者也兴趣盎然。

接下来,在师生一问一答的互动中,三个主题以此呈现:1 .幻想——科幻小说的浪漫底色;2 .科学——科幻小说的伟大预言;3 .人文——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戴伊玲带领学生以这3点为“纲”,以刘慈欣作品优美的语言特点、科幻小说表现出科幻味道、逻辑自洽等问题为“目”,纲举目张,通过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师生交流如琴瑟和鸣。“这么精美的课件让人赞叹,更重要的是,把这么长的群文阅读教学浓缩为一节课,戴老师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课堂表现行云流水,很值得借鉴。”担任评课的天府四中的教研组长谢佳欣说。

“群文阅读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更具优势,选取科幻作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教学中,还可以将科幻作品的范围拓展得更宽广,视野放得更长远,就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国家育人战略的要求,从而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课题负责人刘勇说。

◆一项实践研究——

为师生阅读破解思维之“圈”

在随后进行的专题报告中,棠外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张飞艳以“用‘群文阅读’破思维之圈”为题作了《基于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群文阅读与思维能力培养相辅相成。一方面,群文阅读即整体思维训练;另一方面,思维训练促进了群文阅读的深化。”她说,群文阅读明晰了思维目的,系统了思维结构;丰富了思维内容,提升了思维品质;开放了思维过程,调节了思维监控。“‘1+ X’阅读是多元的,丰富的,‘同化’与‘顺应’的契机也更多。更利于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敏捷性,形象思维的丰富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创新思维的批判性。”张飞艳所说的“X”,就是基于群文阅读“议题”在课文内容之外所选择的课外文本。

课题组研究,可以依照阅读策略、写作智慧、文体知识等角度组文成群,也可以按照主题、话题来组文成群。组文方式不拘一格,思维过程真实有效。但是,要让师生思维“破圈”,怎么教?课题组确立了思维能力培养三维框架图,认为群文阅读教学展开思维的过程有三步:前置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完成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具体有三大策略:运用比较评价策略,开展高阶思维活动;运用质疑推断策略,促进课堂深度学习;运用写作互评策略,实现能力迁移运用。

工作室目前承办了两次市级群文课题的深度研究活动。比如,工作室联合成都市语文中心组开展的《庄子》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此研究以群文阅读撬动整本书阅读,立足于“庄子文化课群教学”的实践研究,完成思维的破圈之旅,尝试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上有所突破。另外,工作室联合双流区研培中心,开展了“单元整体教学视阈下的读写结合”的研究活动。这一活动在群文阅读后,通过比较异同建构起游记体式认同,并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同时读写结合,让思维外显化,完成思维建模,达成了“读写共生”的教学意图。

◆一个“共同体”——

为教师终身学习搭建平台

刘勇认为,工作室就是学习共同体,问题即课题、研究即成长。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大规模推广的群文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群文阅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策略研究”,其中期研究成果荣获四川省教科院一等奖。刘勇工作室的成员也有多篇论文发表。

“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核心是指向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研究,而课题研究的最大效能是让教师深度卷入,教师成长就应当多开展群文阅读甚至是群书阅读,从而让教师的阅读智慧推动学生的阅读智慧。”刘勇说:“要让教师成为‘终身阅读者’,完成‘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成长逻辑与教学思辨。很难想象,一个不爱、不会读书的老师能教出一群爱读书的学生。”

在开题之初,工作室提供了相关专著,搭建教师对群文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理论建构,提升教师自己的认识。教师们不但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群文阅读理论与实践》等专业书籍,还进行了相关论文的文献研究,用理论研究来指导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

每周,刘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会从成都各地赶往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进行教研活动。郫都区安靖学校的张丽萍,加入工作室6年,从旁听生到正式成员,即使现在毕业了仍在继续参与研究。她读书的天赋被点燃与唤醒,并且自觉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完成了自身阅读与阅读教学合二为一的完美蝶变,成为学校成长最快的老师。除了有目的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室还开展了多次“共享阅读会”活动,老师们在一起阅读了蒋勋的《美的沉思》,约翰·哈蒂的《可见的学习: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温儒敏的《温儒敏谈读书》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等,“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刘勇希望,从群文阅读出发,老师和孩子们开启“永不回头”的终身学习的“破圈”之旅。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