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野菊花”——记荣县旭阳镇同心小学教师邹世洁

■李灿

《教育导报》
2022年第66期(总第3714期) 导报四版

上语文课的邹世洁(邹滔 摄)

从荣县县城出发,沿东川水逆流而上,路两边的青山越来越高。经过10余里路途后,在野花摇曳的山谷中,“荣县旭阳镇同心小学”的校门跃入眼帘。20多年来,邹世洁一直在这所学校教书。

沿着这条山路,一批又一批学生去到更广阔的世界,有的在高校继续深造,有的成为了空军飞行员,有的本已安家县城,又把弟弟妹妹送回来读书。而邹世洁,就像山谷里的野菊花,春来秋去,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大山里。

邹世洁与学生合影。(李灿摄)

“只要有学生在,我就会一直留在这里”

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对邹世洁而言,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邹世洁的父亲邹登荣也是一名乡村教师,从1971年任教到2009年退休,他大半辈子都在同心小学所属的一碗水村小教书。在上个世纪,一碗水村小师资匮乏,肢体残疾的邹登荣担任全科教师,一个人带一个班,还是村小负责人,负责村小的日常工作。在邹世洁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在学校里忙完后,回到家还去田地里干农活,晚上在煤油灯下伏案备课。邹世洁同样记得,父亲时常被学生们簇拥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即使身处偏远乡村,邹登荣所带班级成绩一直位居全县前茅,把一个个农村孩子送出了大山。1992年,邹登荣被评为“荣县教育先进工作者”。父亲就是邹世洁心中的榜样,奠定了她扎根农村的决心。1994年,邹世洁以优异的成绩从荣县玉章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放弃入城工作的机会,来到了一碗水村小。一年后,因工作出色,邹世洁被调往中心校同心小学教语文。

同心小学和一碗水村小一样山高路远,校园仅有几排砖混与土木瓦房,中间围了个泥地当操场。就是在这里,邹世洁认识了同是教师的丈夫。夫妻两人吃住在学校,条件艰苦,但邹世洁觉得:“只要站上三尺讲台,看到学生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就充满了干劲。”

初为人师,邹世洁回忆:“我才17岁,只比讲台高一点。非常想把学生教好,但教学功底还不够。”于是,她苦练语文教学基本功,熬夜备课,研究课标,向父亲和同事学习请教。之后,邹世洁继续进修,并积极反思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对于农村学校的适用性,采用情景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即使毕业已经多年,学生陈沿霖仍对邹世洁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记忆犹深:“在上《掩耳盗铃》一课时,邹老师买来一个铃铛,让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分别扮演房屋主人和小偷,模拟课文中的情景。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我们对于‘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领悟。”

已退休的老教师杨洪荣见证了邹世洁在教学上的成长,也看到了她为学生倾注的责任心,“她早上总是很早来,在办公室、教室都能见到她一丝不苟的身影,对学生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负责。”好几次下午放学,为了给学生讲题,邹世洁错过了回城的班车。有时,邹世洁甚至忘了自己的家,“我儿子说过几次,学生分走了我对他的爱。”她笑着说。

对教学兢兢业业,对学生尽职尽责,邹世洁教学成绩斐然。20多年来,虽然学校地处大山,但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常常位居全县乡镇学校前茅,有时甚至赶超县城学校。2011年,邹世洁被评为自贡市首批“市级骨干教师”。

近年来,同心小学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已与县城学校无异。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同事陆续调往了县城的学校,一些附近的村民也把孩子送去县城读书。其实,邹世洁也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县城里的学校不止一次向她发出邀约,但每次都被她婉言谢绝。

作为“二代”乡村教师,邹世洁深知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她想像父亲一样,一直扎根大山,为孩子们点亮前路的灯。“留下来的大都是留守儿童,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只要有学生在,我就会一直留在这里。”

甚至在2010年时,同心小学鼓励业绩排名全校前列的教师赴一碗水村小支教一年,校长找到了邹世洁。“父亲和我都曾在一碗水工作,现在那里的孩子需要我,我理应回去。”邹世洁当即答应下来,义无反顾地向更深处的大山“逆行”。

“把责任与爱的花朵种在孩子们心田”

最近,邹世洁收到了学生陈沿霖发来的微信——“邹老师,我小学毕业已有12年,刚刚在其他老师发的照片中见到您,既亲切也心酸,看着就想到了当初您给我们上课的样子,但您也苍老了不少。”

同心小学的学生大都来自周边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还有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孙辈的引导有限,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陈沿霖先前就是这样一位学生。

陈沿霖读四年级时,邹世洁接手了他们班,那时的他性格内向、缺乏自信。邹世洁主动找他聊天,在课堂上鼓励他回答问题,批改作业时,会用红笔在作业后画几个“小苹果”。“邹老师还时常用卡纸剪成的‘苹果’给我和同学们作为奖励,这些‘苹果’一直贴在我老家的墙上。”陈沿霖的字和棋艺不错,邹世洁就鼓励他组织同学一起制办黑板报,让他代表班上在学校参加棋艺比赛。

“每当我获得一点小小的进步,我就能看到邹老师向我投来慈爱又欣慰的目光。我能感受到,她真的就像母亲一样为我而开心。”陈沿霖说。

如今,陈沿霖已经走出大山,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研,立志成为一名历史老师。他跟笔者讲:“求学之路走得越远,去到越来越多的学校读书,对邹老师的感激越深。曾经,她赋予了我善良与坚定。未来,我想像她那样视生如子,去鼓励、关爱、影响下一代学生。”

对其他学生,邹世洁也是如此,她从不以成绩评判学生,善于发现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有学生主动打扫了班级卫生,或是在作文中提到帮大人做了农活,她都会在班上点名表扬。有的学生性格调皮但乒乓球技艺高超,邹世洁会让他带领同学们打乒乓球,引导他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学习负责与专注。

邹世洁对学生知之甚深,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也谙熟于心,她时常通过电话、家访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有些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邹世洁经常与他们通话交流孩子的近期情况,叮嘱他们要更加关心家里的孩子与老人。还有些学生家境贫寒,邹世洁就会跟他们讲“知识改变命运”,自费为他们家里送去大米、文具等。

邹世洁的付出,学生与家长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邹老师,您抬头看看蓝天,我飞出了大山,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邹老师,多亏高考后您指导我填报公费师范生,现在我大学毕业回到自贡,和您一样成为了乡村教师。”“邹老师,小杨的小学六年辛苦您了,刚刚中考成绩公布,他考上了理想的高中。”每次收到学生与家长的“报喜”,邹世洁总会高兴好一阵子。

翻开2002年的教学日记,邹世洁写过这样一段话:“金秋时节,我又来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看见一朵朵野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灿烂,这生命力旺盛的花儿多么像乡村教师。我要带着为人师的幸福和自豪,把责任与爱的花朵种在孩子们心田。”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