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有根”“有魂”的教师共同体

——依托课题研究建好名师工作室的思考

■谯勇 何涛翟 晓根

《教育导报》
2022年第66期(总第3714期) 导报三版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事关教师成长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2020年7月,刘中楷]工作室进入四川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鼎兴工作室第二批领衔人名单后,从10个组到13个组,辐射12个地市(州)。

两年来,工作室站在新课改、新高考的前沿,努力提升高中学生的阅读素养,把省级课题“高中生英语阅读素养提升”为主线,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小组活动、研究性学习、学术论坛、公开课和微课等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编写了《一带一路》阅读教材、《中学英语教学感悟与实践》等,今年下半年《新高考阅读训练》一书也将完成……一路走来,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同时,13个组长、近100组员的教育教学技能大幅提升;大家不但感受到团队的温暖,更深切体会到“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一、确立“伟大的事物”,为名师工作室“指路”

工作室成立之初,工作室团队认真研究现状,梳理问题和困难:

一是机制性困惑,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没人事权、没有时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成员学校支持力度不大。二是主体性困惑,教师做科研虽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但他们往往局限于自身的经验,可能会在同一水平上反复,达不到理想的理论高度。其结果是合而不作,共而不生,共而不享。

为避免“轰轰烈烈开张,冷冷清清收场”,工作室主持人刘中楷决定利用课题推动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课题研究以一般问题为导向,是中小学研究的有效形式,对提高行动研究能力、改变单调的职业生存状态、享受学科创新,都是较好的策略。但它不是自为的、自然发生的,起促进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研究问题的性质、共同体内有效的人际互动、良好的场域文化背景等。为此,工作室聚焦课题研究,及研究运行机制以及文化场域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勇气》作者帕克·帕尔默说:“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焦点。”在教师共同体中,“伟大事物”指的是研究的课题。为此,工作室认为:首先,课题研究要有吸引力,能给教学带来实惠,能给教学带来效益,激发成员克服困难、砥砺前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其次,研究问题要有真实性,是基于真实的教学困惑。如果漠视了教师的需求,就会导致教师参与的表面化。最后,课题要与教育的趋势一致。所选课题应该与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一致。基于以上考虑,工作室选择了高中英语阅读素养作为研究课题。

二、聚焦核心问题,构建工作室运行机制

课题研究一般具有问题或者问题序列的“持续的探究与发展”的特征,研究不可能穷尽课题包括所有的问题。对于内涵与外延均复杂的阅读素养来说,更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工作室选择了阅读素养中的核心因素——阅读行为以及阅读理解能力两个方面,这也符合国外阅读素养测评的理念。

一是建构对话平台。受空间距离的限制以及疫情的影响,工作室使线上对话制度化、常态化。工作室的各个市(州)小组轮流每月进行一次阅读素养的专题讲座,以及一堂基于讲座理念的课堂教学。接下来,工作室成员就讲座与教学内容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弥补了共同体成员距离分散、时间不统一、难以聚集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多次滚动”,教师们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去分析和思考问题,使得学习更为生动和有效,并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成员对话质量取决于“关系理性”。“关系理性”充分尊重和保留个人“主观理性”的积极性,克服其封闭性和孤立性,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建立联系,既承认个人的自由人格,同时又为生成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感”提供可能性。课题组认为,应当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良好的对话主体关系。

二是提倡“微叙事”。微叙事是教育研究中很有效的方式,它不仅是对经验得失的梳理与反思,实现深度思考,也是分享的重要途径以及知识增值的路径。工作室鼓励成员“微叙事”,提倡成员讲述自己的阅读素养培养的教学故事,展示自我的思考,也鼓励其他成员对其他人的故事进行分析与阐释,生成立体全面的现象分析,进而增加自我的阅读素养培养的实践智慧。

三是提前规划课题研究,时刻反思课题研究过程。工作室对课题研究问题还做了时间上的划分,即规划好研究问题在时间节点上需要达到的目标。这既是愿景,激活成员成长的动力;也是要求,要求成员要在时间节点上需要完成的目标。我们精拟学习契约,指明研究的方向,进而重建成员的主体性,生成主体自觉。

在研究的过程中,工作室根据具体情况对研究问题进行聚焦,或者微调,让研究处于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让教师有动力、有能力、有信心去研究。

三、立足“共同体”,建构场域文化

课题研究是在一定的文化下进行的。有效的组织文化是“教师共同体”的根本,是发展、共享、合作的精神支柱。它能够对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产生内在的、持久的影响,离开组织文化的支持,共同体形同虚设。为了课题开展,工作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营造了以下几种场域文化。

一是反思文化。工作室规定小组以及每个成员都要进行阶段性运行反思,深入事物的内部,分析得与失。课题研究反思带来很大的生产力,形成研究的知识基础,优化研究路径,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二是对话文化。社会互动理论认为,对话互动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工作室的互动行为就是学习活动,它是教师实现专业联合、促进个人和团队发展的必要过程。真正的对话实现了从“我”到“我们”,从“我”到“你、我、他”。工作室通过对话活动提高科研高度,提升教育境界,尝试从经验积累到教学思想的系统化。

三是互助文化。不同的教学情形、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接触条件,使得成员有互相帮助的客观需求与条件。工作室鼓励成员多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在研究中,大家互帮互学,形成了积极的研究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共进节奏。

图片由刘中楷名师工作室提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